“马上故宫就要进入最美的季节,从现在到4月上旬,故宫里面的各种花儿会一轮一轮的盛开,一直到4月上旬文华殿前面的海棠会花开如海。”
在对京城最美的季节的期待中,3月13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小众书坊联合主办的“如何书写北京——邱华栋、祝勇对谈暨《北京传》《故宫六百年》分享会”在雍和书庭举行。著名作家邱华栋、祝勇与各界读者分享了《北京传》《故宫六百年》的阅读感受。两位作家是老同学、老朋友,他们就各自的作品互相提问,对“如何书写北京”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享会现场 摄影:罗晓光
邱华栋:写《北京传》“厚今薄古”
祝勇在活动开始时谈到,三千多年的北京城市历史,用一本20多万字的篇幅把它拎起来,如此举重若轻,对作家而言是相当大的考验。他问邱华栋:“你是怎么把写《北京传》的想法落实到文字上的?”
祝勇、邱华栋在分享会现场 摄影:罗晓光
邱华栋透露,写《北京传》之前他做了一个大纲,按这个大纲写完要80万字,材料也很丰富,包括北京的植物、动物,整个下水道系统,乃至九十年代的夜生活等等。但这么写出来会过于庞杂,所以就做了一些精简。
写老北京的书有很多,邱华栋却聚焦在了新北京。“既然写《北京传》,我就要想到站在今天看待三千年时间轴的变化,最后落脚点还是在北京,所以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写最近这七十年的变化。”
谈及“厚今薄古”的缘由,邱华栋表示,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我上大学的时候对我影响就很大,我在读任何历史书的时候发现,其实都是站在今天重新看待历史。我写历史小说的时候也特别注意这个,你看待历史的时候要用今天的眼光重新打量历史,我写小说的时候特别注意到寻找历史中人物的声音。”
同时,作为一个生活在北京城内的市民,他时刻感受着这个城市的变化。他分享道,自己上周末才开车去通州探访正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大剧院和博物馆。“我对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不光是建筑、空间,还有生活的状态、形态。我发现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看北京这个城市,我们内心的空间感一定要变化,比如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大兴国际机场,京津冀一体化的一些感觉要进来,甚至我们在座的各位生活形态也会变化。”
邱华栋坦言,写《北京传》看了大量资料,《故宫六百年》也是参考书之一。“《北京传》里面也写到故宫,故宫是北京城里最不变的东西,它从建筑结构上来讲也是很坚固的。这样一个人类的建筑瑰宝,是不可能变化的。”
祝勇:作家写历史有“我”
在邱华栋看来,《故宫六百年》这本书中气充沛,洋溢着年轻人的劲儿,叙事极其饱满,他提问祝勇:“你这个气息是从哪里来的?”
“我每天跟故宫朝夕相处,在我眼里故宫也是一个生命体,就像华栋讲的北京是生命体一样。离它特别近,就能感受到它的气息。”祝勇回答说。
祝勇、邱华栋在分享会现场 摄影:罗晓光
他表示,作为普通读者,如果你离故宫比较远,一想到明清那几个人、那几块料,就会觉得很脸谱化、很概念化,明清历史死气沉沉,觉得没什么意思。尤其是很多年轻朋友看来可能更喜欢唐宋,一说明清历史就觉得死气沉沉,就想到慈禧太后、李莲英、割地赔款这些糟心事,它就是教科书灌输给我们很刻板、很呆板、很概念化的形象。
但故宫,或者说明清历史对祝勇来说不是抽象的东西。“我更多是从人的角度去体验在故宫里面出现的这些帝王将相、太监宫女,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他们首先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是人,只不过他们是一些特殊的人,他们是特殊时空下的有特殊命运的一群人。如果我生活在清代,我见了皇帝得下跪,可能吓的我满身流汗、浑身直哆嗦。但是现在我是当下的一个作家,不是清朝的人,我们可以站在人的基础上来感受作为人的命运感。”
祝勇指出,与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不同,作家进入历史写作,行文之中总会有一个第一人称的“我”存在。
“华栋的《北京传》里面就有‘我’,尽管主角可能是萧太后,可能是完颜亮,可能是康熙、乾隆、梁思成等等有各个层面历史人物在这个舞台活动,但是它始终有‘我’在。我写《故宫六百年》也有‘我’,这是不约而同的一个东西,作家始终离不开他个人的视角去看,而非纯客观的讲述一些知识。”
“所以在写《故宫六百年》的时候,我从人的角度出发去写它,同时跟大的历史走向相结合,就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祝勇说。
北京历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到金元明清,再到近现代以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的世界大都市的形成,以及当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建设,都是北京作为世界大都市的传奇般的扩写。这一雄伟的历史进程和时间的铸造,使北京成为了人类的建筑杰作。
邱华栋的《北京传》结合了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梳理出这座伟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全景观。这是一个作家个人的城市观察,又是一座伟大城市的个人记忆。一砖一瓦,一个个的词汇,构成了北京这部大书,一座古老而又宏伟的城市跃然纸上。
祝勇的《故宫六百年》则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