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知名爱国港商曹光彪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赴内地投资兴业的港商,打开了补偿贸易之门,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曹光彪将自己对祖国、故乡的热爱,投入到了祖国的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事业中,岁月无情,但星火不灭,回顾这位爱国港商的传奇人生,是纪念也是传承。
港商赴内地投资兴业第一人,有颗行星以他命名
曹光彪先生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宁波,1954年独自赴港,创办了香港首家毛纺厂太平毛纺厂;后不断开拓全球市场,赢得了“世界毛纺大王”的称号。1978年,曹先生投资740万港币在广东珠海创办了香洲毛纺厂,开创了“补偿贸易”,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赴内地投资兴业的港商。他的成功不仅鼓舞了香港工商界,这种机制也为后来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
【曹光彪先生生平(部分)】
1985年,他创立了港龙航空公司,可飞往中国内地、泰国、日本等地,打破了香港航空业由英资财团垄断的历史。而他在1997年投资的宁波光学仪器厂,即现在的永新光学,则致力于光学电子产业的中高端技术研究,先后承担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星载光学镜头的制造,并参与“鹊桥”号中继星光学相机镜头的制造。曹光彪先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获得了各方的认可,在1999年,编号为4566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曹光彪星”。
高科技、教育、捐资是他的代名词
尽管学习成绩优异,因家庭变故,曹光彪先生高中未读完便被迫辍学从商,但他一直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商界多年经历,使我体会到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教育,不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而梳理与曹光彪先生有关的报道并进行文本分析,“高科技”“捐资”“基金”“教育”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
【曹光彪先生相关报道高频词】
改革开放后,曹先生继承了家族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先后在祖籍地、上海等多地捐资建造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等。国家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科技,为助力祖国的科技发展,他与中国经贸部合资,在香港成立永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为内地引进技术,而且除了自己亲自投资高科技行业,曹光彪先生还多次出资在国内多所高校设立“高科技人才基金”,以鼓励高校发展科研事业。
清华、浙大多所高校都有他的名字
梳理曹先生的具体捐赠项目,我们发现,很多高校都有他的“身影”:1995年,捐赠1000万港币给浙江大学,建立高科技发展基金,并决定每年捐出30万港币,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学者;1996年,1000万港币捐设“清华大学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支持高新技术发展,后为祝贺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再次捐赠800万元人民币;2001年,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助建宁波大学曹光彪信息楼;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帮助上海交通大学建设“闵行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曹光彪先生高校捐赠项目梳理(部分)】
而这些捐赠数字背后也有不少温暖的故事,1997 年,清华大学要建立远程教育系统,需要筹资 150 万美元(折1200万人民币),学校根本拿不出这笔钱,百般无奈之下,杨家庆教授专程飞到香港,向曹先生寻求帮助,没想到他一口气全包了。清华教育基金会在曹光彪先生的捐赠故事中这样写道:“只要是清华发展、祖国急需的项目,他都果断决策,并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表现了一位爱国老人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赤诚之爱,体现了作为一名杰出企业家超凡的战略眼光和魄力。”
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是做过的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
曹先生一生做过很多次“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在与媒体谈到当初去珠海投资建厂的事情时,他说道“那时还没有一个香港商人在内地投资,就连返回内地看看都要鼓起很大的勇气”。但或许正是这一次次的敢为人先和前瞻投入,才成就了今天,一如他所创办的企业的名字“永新”,一切永远都是新的。
曹光彪先生曾说,“我一辈子都在尝试着做一些困难的事情,因为它能使人兴奋,使人感到幸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略尽绵薄就是我的光荣”“永远保持一个求新的心态,对世界保持一种好奇心,这样才能保持年轻”。而被问及一生中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时,他说:“如果要说我这一辈子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我自己认为,开办香洲毛纺厂,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斯人已逝,星火相传。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张稆方
设计:杨晨悦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编辑:张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