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上热搜,互联网消费贷再收紧?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经济
原创2021-03-18 22:09

互联网贷款再迎新规,周三晚间,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于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通知》引发市场巨震,这次直击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贷款。#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话题周四在微博热搜榜上高居榜首。大众熟悉的“花呗”“借呗”“白条”“美团生活费”等产品,实际上都有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信贷服务,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鲜见,甚至有部分网友认为新规过于严厉。

堵偏门开正门,并非一刀切禁止大学生信贷

对于新规引发的市场讨论,中国小微信贷机构业务合作集群创始人、江苏兀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嵇少峰对南都记者表示,“乱市需用重典,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是在当下学生贷乱象仍然频出、社会危害极大的情况下的正确选择,虽有过于严厉之处,但契合保护大学生利益的实际需要。” 

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北对南都记者表示,“这个《通知》的下发,并非要禁止对大学生群体发放贷款,实际上大学生的信贷市场需求很大,也是很好信贷资产人群。”他表示,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违约成本在同龄人中是最高的,还款能力也是最强的,所以很多时候是机构想开发此类信贷产品,进而诱导大学生去消费,而不是大学生有这么强的消费欲望。

嵇少峰指出,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尚在初建阶段,因此信贷机构特别是大型互联网平台旗下的网络小贷公司从利益出发引导年轻人借贷并未明确将大学生区分出来,甚至一部分信贷机构还专门开发面向大学生的消费贷款产品,诱导其过度消费,罔顾大学生的还款来源,而直接将家长、家庭作为还款对象来评估,通过损害学生信用绑架家长还款,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 

徐北也认为,“由于一些互联网小贷公司、消金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占领了相当部分大学生信贷市场,而且出现了不少乱象。监管也希望通过规范小贷、消费金融公司并禁止非持牌机构介入这种方式,在遏制这种乱象的同时,将做大学生消费回归到合理的水平上去。”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并非‘严禁小贷公司向大学生发放贷款’而是‘禁止小贷公司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也不是把大学生贷款都给禁止掉,实际上监管部门还强调‘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这样指出。

新规落实将面临有效识别大学生群体等考验

通知下发后,行业内哪些机构会收到较大的影响?徐北认为,该《通知》下发后,对一些全国性的互联网小贷公司冲击非常大,有部分小贷公司,大学生贷款占其比例超过6成,不过对于广东地区小贷公司影响很小。嵇少峰指出,部分机构直接以现金贷为主业,而且直接以学生贷为抓手,更将受到剧烈影响,但这部分机构占市场总量已经很少,而且这一类机构也被包装成了银行的助贷机构。

另一方面,嵇少峰认为,通知中关于金融机构“不得以大学生为潜在客户定向营销;线下营销需要向监管部门报备、需要提前告知教育机构并获得同意;获取家长等具备还款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的书面担保材料”等规定,大幅度提高了金融机构发放大学生贷款的门槛与管理成本,很大可能使金融机构纷纷退出这一合规经营下获利并不高的市场,过去数年银行一直做不好助学贷款的现象又将重现。 

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院李凤文也指出,新规的落实将面临三大考验。对于小贷公司来说,怎样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识别,避免消费贷款的对象成为大学生,考验着小贷公司科技水平。只有具备先进金融科技手段的小贷公司,才可进行精准筛选,并加以有效识别,否则将触碰监管红线,受到处罚。其次,对于大学生放贷究竟控制在多大额度,银行自身大学生贷款总规模控制在哪一个水平,以及如何落实第二还款来源,确保贷款能够按期收回等,值得银行机构去认真的研究。既要支持大学生理性消费,又要合理控制信贷风险,也是对银行风控能力和风控水平的重要考验。此外,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对于各高校以及金融机构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是对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和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考验。

这将学生群体造成哪些影响呢?嵇少峰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家境并不富裕的大学生合理且急需的信贷需求将得不到满足,从而侵害了成年大学生的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关部门需要补充对金融机构、教育机构合规发放学生消费贷的相关鼓励政策和引导措施,真正起到对学生消费信贷市场扶正去邪的作用。

至于花呗是不是将一刀切砍掉,他认为,类似产品的产品策略肯定会进行一定地调整。如果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是以纯助贷的形式与银行合作,由银行来提供资金,实际上目前也是没有被禁止的。但后续,各方应该会有更多关于助贷如何监管的讨论和探索。


采写:南都记者熊润淼 实习生邓赵诚 

 

编辑:熊润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数字金融创新联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