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受访者今年清明打算现场祭祀,较疫情前下降超两成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民调
原创2021-03-26 19:13

南都民调LOGO.jpg

新冠疫情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防控意识仍不可放松,清明节临近,各级民政部门已就清明前后的祭扫工作出台相关规定,包括提前预约,限制人数,倡导网上祭扫等。那么,今年公众打算以什么方式祭扫?受移风易俗和疫情影响,当下的祭扫方式有哪些变化?南都民调中心继去年发起公众外出祭扫意愿调查后,今年再次就清明节公众祭扫意愿与方式展开调查,并于近日发布《清明节公众祭扫意愿与方式调查报告(2021)》。报告显示,今年清明节有六成受访者表示将选择现场祭祀,比去年仅两成受访者选择回乡祭扫或墓园祭扫的比例增加了四成;超五成受访者反映近年来,家庭祭祀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选择现场祭祀的比例较疫情前下降超两成;疫情发生以来,选择家人代祭、网络祭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受访者对网络祭祀的接受度高于付费代祭,而不接受者则认为付费代祭缺乏诚意,网络祭祀缺少仪式感,二者均不符合传统;四成受访者希望后代对自己“心中怀念即可”。

清明安排:今年六成受访者表示将选择现场祭祀,较去年增加近四成

说到清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受访者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祀,其次是缅怀先烈和传统节日,比例分别为64.14%和57.07%。其中,80后受访者更多地想到踏青郊游。

1.清明节你首先想到的是?(多选).png

清明节习俗甚多,各地祭祀细节不尽相同。调查发现,超八成受访者的家乡有拜山扫墓习俗;其次是祠堂祭祖,占57.69%。交互地区发现,祠堂祭祖的风俗在小城镇地区更加突出,比例是62.07%。

由于调查对象中80后、90后占比最多,所以祭祀对象以祖父辈先人为主,占71.46%。超八成受访者主要和父母、家中长辈一起进行祭祀。

481x289_605db4629732b.png

472x275_605db462b41a6.png

对于今年清明节的安排,六成受访者表示将去现场祭祀。对比发现,去年仅17.2%和6.9%的受访者表示回乡下祭扫或去墓园扫墓,比例增加了近40%。从不同地区来看,各有超七成农村地区、小城镇的受访者选择现场祭祀,比一线、新一线城市多出近20%。

4.今年清明假期你打算做什么?(多选).png

祭祀活动:超五成受访者表示祭祀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八成受访者认为倡导文明祭扫影响深远

近几年的祭祀活动有什么变化?调查结果显示,超五成受访者反映祭祀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紧随其后的是供奉祀品、祭祀频率的变化,占比分别是40.69%和39.58%。

交互分析发现,一线、新一线城市变化最多的是祭祀频率和祭祀方式;其他地区变化最明显的是供奉祀品和祭祀仪式,尤其是农村地区,改变程度比一线城市的均上升了两成。

是什么因素影响近几年祭祀活动的改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受访者认为倡导文明祭扫是主要原因,影响深远;其次,七成受访者认为是传统观念改变;还有六成受访者反映是疫情影响。

再次交互地区发现,小城镇、农村地区的受访者在传统观念方面的变化最明显,比例是82.05%和75.68%,比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均高出一成。此外,文明祭扫的倡导对70后、80后影响最大。

529x288_605db4b8b6952.png

476x277_605db4b9806bf.png

祭祀方式:现场祭祀仍是今年首选方式,网络祭祀比例在疫情后增加了10%以上

就祭扫方式而言,疫情前,86.1%的受访者选择现场祭祀;家人代祭占32.75%;网络祭祀占16%。疫情后,62.66%的受访者仍以现场祭祀为主;家人代祭的比例上升至34.99%;网络祭祀的比例也增加到28.04%。

疫情前后祭祀方式的不同呈现出地区差异。调查数据显示,疫情前,在现场祭祀的受访者中,一线城市占91.34%、新一线占85.09%、小城镇占86.21%、农村地区占86%。疫情后,一线城市占55.84%、新一线占55.26%、小城镇占75.86%、农村地区占82%。

对比发现,现场祭祀仍是今年首选的祭扫方式,但疫情发生后现场祭祀比例下降超20%;选择家人代祭、网络祭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新一线、二、三线城市的受访者,他们选择家人代祭的比例更高。

8.你家是哪种祭祀方式为主?(多选).png

线下拦截访问中,90后李先生向研究员提到,去年疫情严重,没有现场祭扫,改在家中上香祭拜。70后崔女士也表示有同样的情况,但她没有选择其他替代性的祭扫方式,而是打算今年和家人一起回乡祭祀。

综合来看,现场祭扫的比例在疫情后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家人代祭、网络祭祀或没有祭祀;但小城镇、农村地区的祭扫方式疫情前后变化不大。

祭祀频率:八成受访者每年祭祀,频率从疫情前“每年至少两次”减至疫情后“每年一次”

在祭祀频率上,疫情前,超九成受访者表示会每年祭祀;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每年至少去两次”,为48.26%。值得留意的是,近四成一线、新一线城市受访者更倾向于每年至少祭扫两次。

但疫情后,超八成受访者会每年祭祀;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每年一次”,为61.66%。同样值得留意的是,仅有两成一线、新一线城市受访者表示每年至少祭扫两次,较疫情前下降两成。

线下拦截访问中,60后群姨向研究员提到,去年没有现场祭扫,改在家中祭祀。今年墓园的工作人员致电告知她自20日起实行现场祭扫预约制,问她是否需要提前祭扫。出于方便考虑,群姨今年选择错峰祭扫,已提前在20日前完成祭扫活动。

9.你家的祭祀频率是?.png

由此可见,在文明祭扫的主导下,大家传统观念发生改变,再加上疫情影响,使公众每年的祭祀频率减少或选择错峰拜祭;但祭扫方式却呈现多样化,从传统的现场祭扫,转变为多种创新祭扫方式相结合。

祭扫仪式:现场以打扫修整陵墓为主;网络以点烛上香献花为主

在不同的祭扫方式下,大家会做些什么?调查结果显示,现场祭祀时,八成受访者会打扫、修整陵墓;其次是点烛上香、烧纸,各有七成。

一线城市的受访者更喜欢在现场祭祀时供奉乳猪、烧肉等祭品,占55.84%,比其他地区高出约20%;小城镇地区的受访者更多地供奉果品酒水,占62.07%。

图片1.png

493x294_605db52435032.png

刘伯透露,虽然今年清明节广州市内恢复现场祭扫,但自己的供奉祀品、拜祭仪式却更简单了。疫情前,刘伯一家都会去祭扫现场,并带上全只乳猪、烧肉、香烛鲜花等,墓园人潮涌涌,烟气味更重,还要等至少两、三轮才有位置进行供奉。今年刘伯选择错峰拜祭,但仅刘伯和太太有空参与,他发现墓园人流较少,多是长者在现场祭扫。由于两人年纪较大、体力有限,他们只带了几块烧肉、水果和鲜花进行祭拜。

但也有受访者坚持传统的祭扫仪式,准备充足丰盛的祭祀品。80后冯女士提到,疫情对家里的祭扫方式没有太大影响,仍像往年清明节一样,她在早晨备好一只蒸熟的公鸡,用水桶装上几条生猛鲤鱼,带上各种食品水果,如苹果、香蕉、年桔和糖,还有祭拜时用到的元宝、香烛、纸饰品和鞭炮等。她说,一家人会齐心协力把锄头、扫把和祭祀用品带上山头,清除陵墓周边的杂草,随后奉上祭祀品,上香祭拜祖先。长辈会告知祖先目前家里的情况,并为家人祈祷健康、事业顺利等,最后燃放鞭炮,在附近水库放生鲤鱼。

选择网络祭祀或付费代祭的受访者,六成人会虚拟点烛上香、献花;其次是上传先人或朋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墓园现场连线,占比相差不大。

祭祀观念:网络祭祀,超五成人接受但认为缺仪式感;付费代祭,四成人接受但觉得更缺诚意

调查还发现,近五成受访者对网络祭祀、付费代祭等创新方式表示了解。其中,80后占64.50%;90后占48.06%;00后占31.76%。由此可见,受访80后对新兴祭扫方式的了解程度更高。作为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可能更多地承担着协助长辈安排祭扫的责任,因此他们对新兴祭扫方式的了解需求也更高;90后、00后可能更愿意跟随家人的祭扫安排,主动了解的需求相对较低。

12.你是否了解网络祭祀 付费代祭等创新方式?.png

谈到网络祭祀,超五成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其中80后的接受程度最高,占比68%;而受访90后、00后占比不到两成。接受者认为网络祭祀是疫情下的选择、方便/免去繁琐细节,比例分别是69.13%和66.6%;其次是不受地域限制、低碳环保,占比均在55%以上。

另外,有四成受访者对网络祭祀持一般或不接受的态度。不接受者认为网络祭祀缺少仪式感、不符合传统,比例分别是63.06%和56.16%。

481x289_605db7800b082.png

481x289_605db7803732b.png

481x289_605db7805d9f8.png

90后李先生表示,早已听说过网络祭祀,但自己不太能接受,认为网络祭祀还不如不拜祭,觉得没有仪式感、祭祀的意义不大。他还提到,非家人祭拜自己的祖先显得不合适,且不尊重。

那么对于付费代祭,大家的接受程度如何?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接受者同样认为付费代祭方便/免去繁琐细节、是疫情下的选择,比例分别是68.29%和63.72%。

但是,有近六成受访者对付费代祭持一般或不接受的态度;其中受访90后、00后不接受的比例更突出,分别是33.89%和39.86%。不接受者主要认为付费代祭没诚意、不符合传统,各超六成。

478x286_605db7a2a0ebe.png

474x282_605db7a2c7feb.png

481x289_605db7a2e9ec4.png

与网络代祭相比,受访者对付费代祭的接受程度更低,排斥者认为付费代祭(64.23%)比网络祭祀(49.25%)更没有诚意。

70后崔女士接受网络祭祀,但不太认可付费代祭。她认为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创新的网络祭拜模式为大家提供了不一样的祭祀途径,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并在突发应急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网络祭祀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但她认为付费代祭不够诚意,亲自拜祭更符合传统。

希望后代如何祭奠自己?80后对网络祭祀接受度最高

大家是否有想过自己百年后用哪种方式安葬?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回乡安葬和墓园安葬的受访者比例基本相当,分别是48.64%和45.04%。交互性别发现,受访男性更想回乡安葬,占比59.33%;受访女性更倾向于墓园安葬,占比48.2%。

19.你有没有考虑过百年之后选择哪种安葬方式?(多选).png

在祭扫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情况下,百年后希望后代如何祭奠自己?调查发现,五成受访者选择“传统祭祀”;其次是“心中怀念即可”,占比43.18%。值得注意的是,也有近三成受访者选择“网络祭祀”,尤其是受访80后。

综合来看,80后对新兴祭扫方式的了解程度最高,该群体对网络祭祀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同时也更希望后代通过网络祭祀来祭奠自己。

调查还发现,越接受网络祭祀的受访者,越希望后代在心中怀念自己即可。对新兴祭祀方式持越开放态度的受访者,对百年后后代祭祀自己的方式也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20.你百年之后希望后代如何祭祀自己?(多选).png

总的来说,对受访者而言,清明节最大的意义是缅怀先祖,占比是73.57%;其次是尽孝尽责,比例是61.79%;还有祈求祖先庇佑和传承传统习俗,占比均超50%。再次交互地区发现,农村地区的受访者认为祈求祖先庇佑的意义更突出;一线城市的受访者更看重亲人团聚。由此可见,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对公众而言承载了不少意义,也有不同的意义。

21.总的来说,清明节对你有哪些意义?(多选).png

纵观本次调查结果,今年清明节变化最大的是祭祀方式和祭祀频率,从过去传统的现场祭祀,到现在逐渐转变为多种祭祀方式相结合;祭祀频率和时间也不仅限于清明节假期,更多公众选择错峰祭祀。其次,公众对网络祭祀的接受程度高于付费代祭,认为清明节拜祭是家族事务,应亲力亲为,他人代办显得缺乏诚意。

现场祭扫需要提前预约,公众祭扫活动应遵循管理并防范火险

今年有打算现场拜祭的公众,可前往市民政局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公墓或殡葬等服务机构微信公众号,提前进行实名预约登记,避免不必要的出行。其次,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配合体温检测,全程佩戴口罩,保持手部清洁。最后,现场祭扫时应遵循相关管理,注意防火安全,及时清理未燃尽的香烛灰烬,在确认无遗留火种后再离开现场;建议尽量选择献花、网络祭祀等无烟火文明祭扫。在此,南都民调中心祝大家过一个绿色、平安的清明假期。


调查概述

本次调查时间为2021年3月18日至3月22日,通过网络问卷与线下走访结合的方式,回收806份有效样本,其中受访男性占55.21%,受访女性占44.79%。从年龄段来看,以90后为主,占44.67%;其次是80后,占24.81%;00后占18.36%。从目前居住城市来看,本次调查样本有侧重偏向,以一线城市为主,占28.66%;其次是二、三线城市,比例是22.83%和20.72%;新一线城市占14.14%;其他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分别占7.2%和6.2%。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课题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麦洁莹 李伟锋 涂长芳

实习生 陈纪攸 张莹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文轶然

9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