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过程发现早期肺癌 一台手术实现了心、肺同治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1-03-31 18:01

因为面部及双脚反复水肿,周女士在医院检查为心脏瓣膜疾患,然而祸不单行,在医院准备心脏手术的过程中,又检出了肺部恶性肿瘤。原本计划中的单台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变成了联合肺癌根治术的两台手术。

日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和胸外科联手为一名曾做过心脏瓣膜手术的广东中年女性完成了再次瓣膜置换手术联合肺癌根治手术。“因目前增强CT的普及,需要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病患同时发现肺癌并不罕见,但同期进行两处手术确实比较少见。”该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张晓慎表示,“本例病人曾进行过一次心脏瓣膜手术,属于比较特殊的类型,同期联合手术对本例患者而言是最佳的方案。”

20年后需再度更换瓣膜

因祸得福筛出了早期肺癌

20余年前,周女士曾在外院进行过一次二尖瓣置换手术,因第一次手术换了机械瓣膜,她长期规律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且定期回医院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及心脏功能检查,因此她在出现面部及双脚水肿后,很快就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经心脏彩超初步检查结果发现了本次的问题所在——三尖瓣重度返流。而曾经进行过手术置换的二尖瓣功能正常,无须处理。

为了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周女士及其家人在网上找到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擅长微创心脏手术的张晓慎主任团队,慕名前来就诊。经评估后,张晓慎初步断定周女士可以通过胸腔镜微创的方法进行手术,以解决三尖瓣重度返流的问题,随后积极为周女士完善术前评估,做术前准备工作。

由于周女士在20年前采用的是正中开胸的入路,创伤极大,手术切口虽已康复,但曾经手术的创面存在组织粘连的情况,如果本次依旧采用正中开胸的方法会大大增加手术的难度,而且患者所受的创伤以及手术的风险也会大幅增加。幸运的是,经过张晓慎主任的初步术前评估后,周女士可以采用微创的手术方法进行三尖瓣瓣膜的手术。

随着术前检查的逐步完善,周女士却在胸部增强CT的检查中发现了右肺中叶有一个疑似肺癌的结节,这一发现引起了手术团队的高度重视。手术团队马上召开了包括心脏血管外科、影像科、胸外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多学科会诊,为周女士探讨最优的治疗方案。

”“同治免除癌症隐患

按照相关指南推荐,应优先考虑处理心脏部分疾患,在心脏功能恢复稳定后,约三个月再处理心脏以外的疾患,但是本例患者因既往已植入机械瓣膜在体内,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短期内反复手术对患者创伤很大,且增加手术的风险;此外,本次心脏手术需要打开右侧胸腔,三个月后再进行右侧胸部手术必然会出现胸腔组织的粘连,大大增加手术的难度;而且,如果周女士肺部是恶性肿瘤,等待时间过长则肿瘤可能会扩散或转移,本次手术一并处理将解除这一忧患。

最后,专家组决定克服各种困难,拟定一次手术给周女士一并解决心、肺两处疾患。

WechatIMG3.jpeg

手术当天,心脏血管外科张晓慎主任医师担任主刀,麻醉科李雅兰主任团队负责手术麻醉和术中监护,在胸外科蔡松旺团队的积极配合下,按照既定手术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

张晓慎采用了三尖瓣人工生物瓣置换的手术方案,心脏方面手术过程顺利,在撤除体外循环并充分止血后,蔡松旺开始对右侧肺部的肿物进行切除,由于术前评估细致,蔡松旺很快找到了肺部的肿物所在位置,并施行了切除,切除后立即送病理科检测,很快确定了肺部肿物为浸润性腺癌,并最终确诊了周女士所处的是早期肺腺癌阶段。5小时手术下来,不仅顺利进行了“救心”,同时解除了肺部恶性肿瘤扩散的隐患。

术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回到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很快就撤除了呼吸机支持,术后第二天就转至普通病房,第三天就可以下地行走了。周女士的康复迅速,跟常规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病人的康复无明显差异。

周女士本次能够迅速找到病因,获得了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且康复顺利,这都得益于20余年来都规律地复查。张晓慎提醒,心脏手术后的病人定期复查非常重要,一方面有利于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另一方面有利于发现潜在的新发问题并及时进行临床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黄宇轩 

        通讯员  李小辉  张灿城

编辑:王道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