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专家:目前看不到日本政府尽全力对核废水做好安全处理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04-15 10:23

自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海以来,该消息深受国际各方关注,中国外交部今日也再次对此作出回应,表示“强烈督促日方认清自身责任”。

日本这一做法,是否真的符合国际标准和要求?核废水的排放,是否真的如日方所说安全可靠?对此,南都记者采访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汤兵教授。汤兵从1998年4月起在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水污染控制中的传递现象及废水高效净化技术研究等。在此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及广州市科技攻关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立项支持。

“如果说本身可以尽力做好这件事,但考虑到经济上的负担而不去做,那就属于很不负责任的行为。”汤兵告诉南都记者,目前看不到日本政府对于此事尽全力地安全处理,而且没有权威的第三方国际机构做过检测,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日本核废水真的能达到安全标准”,这是当前的问题所在。

汤兵.jpg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汤兵教授。受访者供图

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日本核废水能达到国际安全标准

在汤兵看来,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已经过去十年,目前来看这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核事故之一,而且有可能导致非常广泛的水环境污染。核反应堆与海水相接触,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比如氚、碳-14、铯-137、锶-90等)泄漏,“影响非常严重,对生物系统有大的危害”。

“看起来核废水排海是无奈之举,但国家有没有动用技术力量,尽力把受污染的核废水进行处理,这不得而知。如果说本身可以尽力做好这件事,但考虑到经济上的负担而不去做,那就属于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让汤兵感到遗憾的是,“目前看不到日本政府尽全力对核废水做好安全处理”。

据了解,根据菅义伟内阁的决议,核废水将会稀释100倍以上、氚的浓度降到日本国家标准的四十分之一、世卫(WHO)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七分之一,才会正式排放到太平洋当中。

那么,这个说法是否可靠呢,若按此标准排放是否真的安全呢?“关键是,现在为止,没有第三方国际机构对日本的核废水进行过检测,十年了都没有听说。”汤兵认为,在十年前出事故的时候,就应该邀请权威的第三方国际机构做检测,然后在排放前连续进行追踪检测,通过几次的数据对比,才能让人信服。

“现在只有政治家口头上说可以达到安全标准,而且还可以喝,但是你见过他们喝过吗?”汤兵说道:“当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日本核废水真的能达到国际安全标准。”

汤兵还告诉记者,实际上在日本发生过两次蓄积性污染物的环境安全事故,分别是水俣病事件和骨痛病事件。水俣病是1956年日本水俣湾出现的一种奇怪的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由于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汞,导致鱼虾受到污染,人在食用这些鱼虾过后致病;骨痛病是1955年至1972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公害病,由于河岸的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水体,使稻米含镉,人食用过后中毒致病。

“食物链有个特点,浓度非常低的污染物质,可以通过层层富集,致使浓度不断升高,人在食用这些食物之后会有直接的人体损害。”汤兵说道:“如果真的排放了核废水,未来十几二十年会发生什么事情,真的特别难以预测。”

“长期的、蓄积的致害作用可能更加危险”

一般情况下,核电站里的废水和放射性物质没有直接接触,其污染强度非常低。在中国,就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按照污水排放去向,分年限规定了69种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及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汤兵认为,日本的情况还不一样,核电站事故之后核废料和水接触,放射性物质比正常情况下高出成千上万倍,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他表示,放射性物质在大量稀释后,直接的、即时的、急性的致害作用有所减缓,但不代表没有长期的致害作用。急性的毒害一经发现可以马上处理,可是长期蓄积性的致害大家都没有察觉,等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很多年过去了,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个影响就非常大。“实际上我觉得,长期的、蓄积的致害作用可能更加危险。”

具体而言,危害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体,受到核辐射之后会导致DNA受损,下一代可能会畸形;另一方面,即使放射性物质稀释过后即便是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层层富集作用,还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大的损害,如致癌、致畸等。

“储存起来只是一种应急方式。现在许多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与水进行分离,形成固态的物质,之后通用的做法是用水泥将其固化并深度掩埋。”在汤兵看来,现在让人担心的是,核废水中的氚元素,以当前的技术没有办法将其处理。氚元素是氢的同位素之一,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与氧气结合会变成重水,对人体有直接危害,未达到安全要求是不能将其排入周围环境。

汤兵建议,所有核废水应该在第三方国际权威机构检测且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再进行排放。“特别是需要在有监督的情况下去做这件事,而不是自己说已经达到标准了便进行排放。”

编辑:孙小鹏

8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孙小鹏6321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