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驻村帮扶作用不仅仅是体现在脱贫上,更重要的是有溢出效果,为我们培养锻炼了一批干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说。
在4月19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第二次发布会”上,多位专家分析了“驻村帮扶”模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4月10日,新疆大学驻叶城县巴仁乡库勒艾日克村工作队部分队员合影。驻村工作队走遍全村229户,逐渐从“陌生人”成为了800多名村民的“贴心人”。 新华社发
把最能打仗的高材生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
据介绍,长期以来,中国就有下派干部帮扶贫困村和软弱村的做法。2013年,驻村帮扶机制正式建立,驻村帮扶干部的人数不断增加,驻村帮扶覆盖的范围逐渐扩大。据统计,2012年以来,各级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向贫困村派出了超过300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干部。
为何要采用驻村帮扶模式?“归根到底是把最能打仗的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王晓毅表示,脱贫攻坚中采取了很多新举措需要大量人力,靠原有乡村基层体制很难承担。“我们有几个地方有一个小的统计,无论是从年龄上、文化上,驻村帮扶的干部都是一些高材生,脱贫攻坚需要这样的一支高材生才能完成任务。”他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编写一份资料分析,实施精准扶贫后,需要充实基层的领导力量。例如,精准扶贫需要通过建档立卡识别贫困农户,分析致贫原因,找出帮扶措施;电商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新扶贫方式,基层干部不熟悉需要投入新的知识和力量;实现精准扶贫需要了解扶贫政策和外部市场,能广泛动员资源。
“将县级以上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派驻到贫困村,不仅能够增强一线工作脱贫攻坚的力量,而且有利于更广泛地动员扶贫资源。”作者称。
值得一提的是,大面积的驻村帮扶后,其溢出效应也受到各界关注。前述材料分析,驻村帮扶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障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为完善乡村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为国际减贫提供了重要启示。
“我们去调查的时候说,有过驻村和没有过驻村经历的干部对群众感情是不一样的,”在王晓毅看来,驻村帮扶模式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批干部。据介绍,仅在2019年就有1.78万名第一书记得到提拔或晋级,14名第一书记荣获2019年脱贫攻坚奖,被评为先进典型和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在乡村振兴前期,驻村帮扶模式要坚持
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向德平看来,驻村帮扶模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中也应能够发挥重大作用。
王晓毅认为,在乡村振兴前期,驻村帮扶模式要坚持,而在长期的乡村振兴中则要进行制度创新,不仅仅覆盖脱贫村,也要覆盖其他乡村。“除了我们领导干部以外,以后还能扩展更多的专业人才,例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他们可以承担具体的专业性服务。”向德平说。
前述课题组也认为,要继续保持驻村帮扶的稳定性。许多贫困村的产业还不稳定,特别是一些农副特色产品还要需要消费扶贫的支持;一些贫困村的村级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现在的村级组织还不能完全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因此对贫困村和发展难度较大的村,要在系统评估的基础上,继续派驻驻村帮扶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
同时,建立驻村帮扶需求评估机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要区别村庄的经济发展需求和治理需求,根据村庄的需求,派驻驻村帮扶工作队。通过村级主要领导的公开招聘,推进村级组织行政化来解决乡村发展缺乏带头人的困难。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