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接诊港澳居民逾10万,这家医院实现了香港医生拎包来执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1-04-21 19:20

WechatIMG62.jpeg


4月20日上午,香港居民张女士在病房里进行着手术前的准备运动。第二天,她需要接受一次双侧甲状腺结节清除手术。作为上世纪80年代就来到广州办厂的港商,她见证了三十多年来羊城的变迁、发展。也因四次生病,住进了同一家医院——广东祈福医院,体会到了广州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张女士来广州投资办厂30多年,坦言在穗香港人对医疗服务上的需求,越来越迫切.jpeg

等待手术前的香港商人张女士,在广州投资兴业30多年,她表示,越来越多的在穗香港同胞有了在穗就医的需求。

这里的医疗价格是香港私立医院的1/5,还可以和香港、国外的保险公司无缝衔接,我在这里的住院费用都能得到全部报销。更为关键的是,在这里同样能很好地治疗疾病。”

几乎同一时间,年过七旬的香港居民黄阿姨,熟练运用手机预约、缴费、拿药,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整个诊疗流程。“在香港,无论公立、私立医院,即便预约了,不等上几个小时,是很难看上病的。我试过因为白内障,(在公立医院)花了一年时间预约等号,又让花两年时间排期手术。而在祈福医院,这个病当天就能出院。”

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让类似张女士、黄阿姨这样的香港居民长期居住广州,见证羊城发展的同时,也享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便利。其中就包括基本公共服务的就医、健康管理上的便利。

“以往我们年度服务香港、澳门籍湾区居民约10万余人次,即便有疫情的影响,我们服务港澳居民的数量也不少。”广东祈福医院副院长张涛表示,19日晚,广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黄光烈在出席活动时特别提到了广州通过不断优化审批服务,实现了港澳医生拎包就能来穗执业。“在我们医院,真正体会到了这样的优势与便利,香港医生真的实现了拎个小包朝九晚五的在广州为患者服务。”

香港医生来穗执业

从特批需要近半年,到一周之内全搞定

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大健康领域的深入融合,广东祈福医院即是探索者、参与者,也是见证者。2005年,当医院创立者彭磷基博士通过香港医管局和广东、广州卫生行政部门的合作,一次性引进13名香港医生来穗执业时。尽管两地卫生行政部门都给予了通力的支持,一切都是特批渠道。可这13名港医从提出申请,到最后成功实现,花去了近半年的时间。各种各样的程序必不可少,而且需要窗口递交纸质材料。

到了2020年,也就是疫情期间,我们再次提出申请为16名肿瘤、妇科、内科、儿科、康复科香港医生来院执业。广州相关的审批流程已经简化到了不要一周时间,而且几乎全部是网上办理。”张涛表示,若不是因为疫情因素的干扰,这些流程性的东西在广州、广东这边将更为迅捷

大湾区带来的超高效率和超快速度的行政审批,只是湾区大健康体系中的一个环节。“黄光烈书记说港澳医生能够拎包来穗执业,这在我们医院是真实存在的故事。

该院早期引进的一名香港口腔科专家,若干年前来广州执业时,出诊1天时间,实际上是要带着行李箱来广州至少待上两天两晚的。因为他需要提前一天抵达医院,住一晚,次日出诊一天,下班时稍有耽搁当天就回不去香港,又得再住一天。

可现在,穗港之间的沟通交流,早就不再是穗港大巴,有了穗港之间的城际直通车,有了穗港之间的水上轮渡。这位医生在每个出诊日来穗执业时,带个小包当天即可往返。“穗港间往返便捷性加强,他(口腔科医生)是最为直观的体验者。

正是得益于16年前,彭磷基博士主导的首批次香港医生来穗执业,给医院带来了更为完善的和国际接轨的诊疗流程规范、院感控制和医、护、药管理模式,也直接把香港医疗体系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带到了广州。也就是从那个时间段开始,文前提及的港商张女士开始习惯了在这家医院体检,享受医疗服务。“价格几乎是香港私立医院的1/5,关键是同样能治好病,而且服务更细致、更周到。”

港澳湾区居民来穗就医,有专门的英文、粤语导医.jpeg

港澳湾区居民来穗就医,有专门的英文、粤语就医通道。

张涛表示,2013年,医院成为国内第一个通过国际JCI标准体系认证的医疗机构后,越来越多的国际保险机构开始认可这里的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已有40家左右的国际保险公司,认可这里出具的医学报告,并愿意为参保的港澳居民买单,再加上日趋便利的交通和整个大湾区一体化的构建。祈福医院服务港澳居民的数量也开始节节攀升。

“即便是在疫情期间,通过网上咨询与医生、药房之间的互动,我们医院为港澳病人服务的人次数都有近万人次。”

中西医并重与结合成了服务特色

在张涛看来,以祈福医院为代表的广州医院能够吸引香港、澳门患者的另一大因素是在于广州的医疗服务,往往坚持中西医结合。大湾区居民同处于岭南文化区域,居民们对于中医药、对于食药同源的认识是普遍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药,在粤港澳都有着极好的群众基础。

得到国际商业保险的认可也异常重要.jpeg

JCI国际认可后,国际保险公司也会加强对这医院诊疗流程的认可,有了保险支持,更多的港澳湾区居民就更有来穗治疗的动力。

“在香港,中西医之间泾渭分明,比如对肿瘤病人的治疗,香港西医能做的并不多,除了手术、放化疗,几乎没有其他手段。但在广州不一样,即便是综合医院的西医医生,他都会给予中医药调理方面的建议,患者是能够从中获益的。”

祈福医院对每年的港澳患者进行过初步的梳理,50%-60%的患者在这里接受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如果加上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70%的湾区患者接受过传统中医药提供的诊疗服务。

而在建设湾区大健康战略中,中医药的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凸显。广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黄光烈在19日晚的“大湾区、大未来”健康板块论坛环节就明确表示,未来将大力推动大湾区中医药领域合作。推进广州高校、企业、医疗和科研机构与大湾区各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广东省中医院和澳门大学等单位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搭建开放共享中医药免疫研究平台,已成功取得授权专利2个、联合发表SCI论文23篇,并进一步深化合作联合申报中医药领域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叠加广州在整个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医疗中心城市优势(独占九所全国百强医院和一大批国家级的优势学科)。以及政策层面越来越开放、简便,广州肯定会吸引更多的香港医师、技师、护师来穗执业而疗效、服务再加上远远低廉的价格,港澳居民肯定会用脚投票来选择他们的就医地点。

“我们的执业港医中,就有明确希望来广州参加职称评定的专科医生。只是由于他们传统的英式医学教育和繁、简体字之间的差异,这位港医的学习曲线会比较漫长而已。”


香港居民黄阿姨,俨然已经成为广州医疗机构的铁粉.jpeg

香港特区居民黄阿姨目前已经能熟练使用广州医疗体系的信息化系统来进行预约、就诊、缴费、拿药。一整套医疗预约服务体系走下来,就诊不用1小时。

用药习惯成港澳医生羊城执业的主要瓶颈

但“港澳药械通”快来了

“我在穗港两地都看过医生,我不能说两边的医生谁更强,谁更差。但在香港,有他的优势,那就是可选择的最新药物会更多。”年过七旬的黄阿姨对于穗港两地的医疗差异,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也正是困扰香港、澳门医生在大湾区内自由执业的一个因素。

张涛告诉记者,在广东祈福医院的第一代港医前来手术时,由于缺乏某一种他在香港常用的药物(当时国家并未对该药品批准上市),医院派出了一名药师,拿着数种和该药品疗效相近的药物供其选择。“最后,手术依然完成了,可在这名专家看来,治疗效果受到了影响。”

WechatIMG3.jpeg

“港澳药械通”在完成港大深圳医院的试点后,即将在湾区城市全面推开。而这也将缓解港医来穗或在湾区内执业的最后一道掣肘。

但港医来穗执业用不上港药的问题也在逐渐破题。“当初海南博鳌设立国家级试点时,我们就看到了希望。但博鳌的模式是要等病人来了,才能确定引进什么药物、器械,再逐层报批直至采购引进等诸多环节,这对于生命医学而言,其实是有制约的。毕竟,来的是什么病人?是无法提前预知的。”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经过国家批准,在大湾区范围内,有了比博鳌版更进一步的“港澳药械通”政策,即在我国暂未批准上市的药物、器械的进口绿色通道。

“我们一直在关注港大深圳医院的前期试点工作,并在向卫生行政部门积极申报成为广州市的试点医院”,张涛透露,在与即将引进的香港执业医生进行沟通时,医院已经特别要求各专科医生留意那些香港已上市应用一年以上,疗效确切的药物。我们医院已具有开展药物临床试验资质,如果将来广州选择我院进行大湾区药械通的试点医院,我们已经有了清晰的管控预案。

在不远的未来,在羊城广州,由港澳医生开出疗效确切的港澳业已上市的进口药物处方,让大湾区居民从中更为直接的获益,并不会太遥远。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穗卫健宣  祈沅

编辑:王道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