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易观分析发布《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白皮书》,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288.4亿元,用户规模4.6亿,网络文学因盗版而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60.29亿元,相比2019年上升6.9%。
中国网络文学遭受盗版侵害由来已久。为何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大众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的当下,网文盗版却屡禁不止?面对猖獗盗版,网文作者、平台和法律机构应该怎样应对?近日,“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到场专家学者围绕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必要性、难点和措施各抒己见。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所言:“网络文学盗版现象得到彻底遏制之时,就是中国网络文学兴旺发达之日。”
网文盗版由来已久,作家损失大、维权难
在豆瓣网上,网友“酵诱嘲”在“最近我们读了同一本书”小组里写道:“真诚发问,大家有过看盗版的经历吗?”。据“酵诱嘲”说,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比较穷,网文都是在笔趣阁这种盗版网站上看的。上班经济宽裕之后,自己基本就只看正版了。“当年看盗版,总是看到关键时刻,莫名其妙蹦出广告弹窗,删除又要重新找回中断页面,经历简直不忍回想……”
既然盗版并不能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为什么大家还纷纷看盗版网文呢?回帖的网友表示,看盗版要么因为便宜(或者免费),要么是因为找不到正版。也有网友提到,正版会直接删除一些敏感章节,或者自己阅读量太大,“按照我的看书频率1年得至少1w+……”网友“抑郁的诗人”说:“有条件了会支持和打赏作者,说实话,看书最多的时候都是读书没钱看盗版的日子。”
另一方面,网文作家是网络盗版的直接受害者。据《白皮书》显示,无论兼职还是全职,不同年龄的创作者都受到过盗版困扰。其中85.4%的创作者经历过作品侵权事件,95.6%的创作者表示盗版影响其收益和创作热情,6%的创作者维权过且维权成功,但决定不去维权的创作者比例最高。
谈及网络文学盗版,阅文集团大神作家国王陛下坦言,自己从入行开始就深受盗版侵害。“印象最深的是早年间阅文打击盗版打掉了一个著名的上游盗版网站菠萝小说网,于是我的24 小时订阅数字几乎一夜间涨了50%。”
虽然每年都会有打击盗版的成果,读者正版付费意识比起以前也有所提升,但类似的盗版网站依然屡见不鲜。国王陛下说:“问及身边一些看网文的亲戚朋友,很多人都是在看盗版,尤其是那些因为电视剧、动漫等改编作品进一步火热的作品,在吸收新读者的时候,很多流量其实都流失到了盗版网站上去。”
阅文白金作家会说话的肘子透露,盗版网站不仅会迅速盗取正版内容,还使用各种宣传手段,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吸引读者。肘子的新书《第一序列》发布前进行预告后,一些盗版网站竟然用其他小说的内容套用《第一序列》的书名,以此来误导读者。如今,在某头部引擎搜索《第一序列》,排在前列的几条的搜索结果皆为盗版。
会说话的肘子说:“我相信像笔趣阁这样的盗版网站如果被打击,所有网络小说作者收入起码翻倍,生活都能得到很大保证。”
阅文白金作家吱吱则谈到对于个体作者而言,盗版不仅带来经济损失,还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她感叹:“我们写作时间很长,需要集中精力,特别是大长篇。让我自己做盗版追溯、举证,非常困难,而且最大的原因会觉得很受伤……我了解到一些作者已经不写了,花几年维权。”
网络盗版原因复杂,技术发展是症结所在
随着网络文学的版图日益扩大,云计算、移动端转码等新技术让网文盗版形式日趋多样,盗版网站、APP、社交媒体、网盘、社群等联网渠道助力了盗版内容的传播,网文IP改编反哺原著热度,更加吸引盗版商趁热捞金。种种复杂的因素构成了当下网络文学盗版难以根除的现状。
清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主任崔国斌分析了网络文学盗版的形成四大原因。他认为,盗版首先是由网络本身的发展以及创作、传播的民主化导致的。传统出版社曾经是控制盗版很有效的“节点”,当每个人都可以分散地在网上发言的时候,这个“节点”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对著作权人追究责任,行政机关执法的成本非常高,相对而言,个人或小型网站侵权之后,被追究的风险却很低。
其次,很多盗版的网站服务器不在国内。而涉及特别复杂的国际间的关系问题,网络国际协调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给了盗版很大的生存空间。
另一个问题是法律相对于技术的滞后。崔国斌指出,目前国内通行的网络规则基本是美国1996年前后规则的翻版或借鉴。“网络时代差不多过了接近30年,网络技术发展多么快,法律规则还在之前的时代。”技术进步打破了已有的利益关系,使得预防成本重新分配,这意味着法律必须做调整。他认为,网络服务商责任当中最重要的安全港规则存在明显缺陷,不适应现在技术发展需要。
此外,广告联盟对盗版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巨大支撑。比如一些小网站的生存方式就是给读者提供免费内容,然后吸引广告商来投放广告。崔国斌认为,只要这种广告机制一直存在,就很难把盗版的源头给掐掉。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刘春田则认为,网络文学盗版乱象归根结底是由网络技术造成的,网络技术催生了新的文学创作以及传播的新形态。“技术带来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要技术解决。”
治理网络盗版,法律、技术、经济三管齐下
如何采取更加长远的措施来制止网络盗版行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说:“真正要根治网络文学的盗版的问题,应该三管齐下:法律,依靠法律专家提供的立法、规范和治理;技术,用技术手段来规范、屏蔽,甚至阻止盗版行为;经济,用经济手段切断利益链。”
6月1日,第三次修订的《著作权法》即将付诸实施。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指出,文字著作权在线上线下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著作权法》对作品的界定,对权利的客体、权利的限制与使用、权利规范与保护,修订版都有相应的调整。针对这些调整应很好地适应,加大对恶意侵权的打击力度,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崔国斌则认为,在强化个体的、用户的法律责任的同时,也应强化帮助者的责任即网络平台的责任,使它能够有效、有积极性预防网络盗版。
举例来讲,假设平台上的侵权人反复被通知过,如果没有采取对他严厉的处罚措施,网络服务商要承担责任。或者假设反复通知某人从事职业盗版,平台有义务保证无论他变换什么样的身份出来,不能重新给他提供服务。
崔国斌还强调,虽然打击难度很大,网络时代行政执法还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行政执法在网络时代对于打击群体性或者密集性的专业盗版网站尤为关键。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副所长郑璇玉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给出了网络盗版治理的一个思路。一方面提升正版的阅读消费体验,拉大正版和盗版之间的阅读愉悦感、消费感,来引导形成良性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从转变盈利点的角度为终端用户或者市场需求用户提供更好的附加值,确保读者所崇拜的作家作品确实不是口袋书、快餐书,而是网络文学的内核和精髓,使读者愿意为它埋单。
事实上,这几年版权意识进一步普及,且打击盗版力度加大,虽然盗版现象屡禁不绝,大部分作者也已感到“麻木”,但还是有一些可喜的情况。国王陛下提到,一些读者在学生时代看盗版,到工作赚钱以后,就开始以打赏的方式“补偿”作者。
“我其实还蛮开心的,不光是稿费问题,”国王陛下说,“据我观察,这种盗版用户转化为正版用户以后,他的黏性是比较强的,一般来讲会继续在平台消费正版。我觉得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对整个行业都是很好的事。”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