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不能锻炼?专家:坚持这5点,有利于提高抗癌能力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1-04-30 17:16

很多患者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仿佛在心头压了一块千斤重石,心情沉重,闷闷不乐,除了治疗之外不做任何事。或者是觉得肿瘤是“不治之症”,身体无比虚弱,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即使参加体育锻炼也没什么用了。这种看法对吗?

4月30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的第27届“防治肿瘤科普宣传周”系列活动上,肿瘤中心林丽珠教授指出, 这种看法和做法是不正确的。即使是肿瘤病人,也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肿瘤病人经过临床综合治疗以后,体力状态好转就可以通过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这对身体的恢复大有裨益。患者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还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缓解胃癌病人大脑皮层的紧张和焦虑,有助于患者的休息和睡眠。”

IMG_3630.jpg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第27届“防治肿瘤科普宣传周”系列活动


肿瘤患者和普通人的运动有何区别?

林丽珠教授指出,不少锻炼项目对癌症病人很有意义,如慢跑、春游。有人分析,慢跑后每天获得氧的供给比平时多8倍,慢跑还可以使人流汗,汗水可以把人体内的铅、锶、铍等致癌物质排出体外,并提高人体制造白细胞的能力,因此长期慢跑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癌能力。

IMG_3632.jpg

肿瘤患者坚持适量运动有益身体恢复。

那么,肿瘤患者和普通人的运动有何区别?运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林丽珠教授指出,运动疗法中有的病人收效明显,有的病人得益不多,还有的患者因为运动过量,反而导致病情加重。所以从临床实践出发,肿瘤患者运动健身应该重视这五方面问题:

1.安排好时间:每天以早晨锻炼为佳,此时空气新鲜,精力充沛,全身肌肉器官也可得到充分休息,运动效果较好。不能到室外进行锻炼者,可以在室内或床上随时安排锻炼项目。

2.选择运动项目:一个人一天的运动项目不宜太多,一般只选1~2项。不宜选取过度激烈、强度较高、对抗性较高的运动,如春游、打球、游泳、登山等。一般选取比较轻柔、放松身心、舒缓神经的运动来锻炼身体,例如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气功、散步、瑜伽、慢跑、跳慢舞等,逐渐增加运动量。循序渐进,视个人身体恢复情况而定。体质较差或卧床不起的晚期病人,要定时翻身,足跟部垫气垫,预防褥疮。

3.注意运动的并发症:在运动中,一旦有头晕、心慌、气短等不适症状,及时停止运动,马上休息,严重时应该返院复。如在运动中发现病人食欲差、失眠、体重明显下降、脉搏超过原来的30%,这往往是锻炼过度引起或者有其他疾病,应该酌减运动量。一定要根据自身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计划,切不可超负荷运动。

4.循序渐进:掌握适宜的活动量,不能操之过急。活动量由少到多,渐次增加,适可而止。采用运动养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见成效,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坚持长期锻炼十分重要。

5.量力而行:在参加体育锻炼之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治疗状况,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状况的运动项目。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善于自我观察,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并定期复查身体,以便调整锻炼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遇到体温升高,癌症病情复发,某些部位出现皮肤黏膜瘀血,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等情况,最好停止锻炼,以免意外发生。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时,最好有家属陪护,以便能及时给予相关处理。


全国首档中医肿瘤精品课程

《中医肿瘤学》慕课发布

此肿瘤防治宣传周,由林丽珠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倾力打造的精品课程——《中医肿瘤学》,也即将于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正式上线。

林院长讲话.jpg


据悉,《中医肿瘤学》课程开设始于2004年,在国内开创中医肿瘤学的教育之先河,先后获立项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精品课程,2020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医肿瘤学》慕课课程以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肿瘤学》为蓝本,讲述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恶性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

中医学对癌瘤的认识和论述源远流长,其论治癌瘤的宝贵经验分散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使得历代医家难得津梁、茫然不知所入。《中医肿瘤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恶性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学问。其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目前已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独特学术体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林丽珠教授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时刻紧扣“肿瘤防治”这个时代命题,从多年的临床实践出发,率团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历经2年,数易其稿,倾力打造本次《中医肿瘤学》慕课。

本课程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针对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及中医爱好者所设的慕课课程。慕课内容以临床应用为主,兼蓄国内外进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中西医相互贯通,更注重其实用性,雅俗共赏,可供普通群众、医学生以及医务人员参考。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刘庆钧

编辑:杨丽云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