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定向选录港籍公务员,湾区融合再进一步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1-05-19 00:14

微信截图_20210518222514.png

5月18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一则公告引来外界关注:深圳拟录用4名港籍人士为公务员,这是去年12月份深圳首次设置定向港澳选拔职位的一份进展公示。位列此番拟录用为深圳公务员港籍人士名单的赖宇辉表示,“港澳青年拥有了在内地体制内的发展机遇,有更好机会重新思考和认识国家的发展”。

4000x2247_34ee3b619868ebba1c99b8bdd35301

港籍人员拟任职深圳政府部门,颇具标志意义。尽管在此之前,已有多名港籍青年通过广东省2020年度选调生和急需紧缺专业公务员招录,进入深圳公务员队伍,但此番4名港籍人士的入列之所以依然特别,是因为其通过深圳首次定向港澳选拔的渠道入选,“意味着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已开始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

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把目光投向大湾区、投向祖国内地,毫无疑问不仅是看中了这边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更是对国家前途、湾区未来投出的一张张信任票。在此之前,大湾区各城市都陆续有数以千计的港澳籍青年创业项目落地:以广州为例,截至今年1月,广州就有44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港澳348个创业项目、600余个团队、3000多名青年落户。

而此番深圳高调宣布拟录用4名港籍人士为公务员,则意味着大湾区不仅有广阔的市场向港澳开放,更有公职人员选拔这一体制内渠道。进入内地公职人员选拔序列,即便对内地居民而言,也意味着颇为苛刻的遴选,更何况基于港澳地区与内地长期以来不同的制度、文化,现实中对港澳籍人士的选拔和录用存在着一系列有待探索和打通的体制机制。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深圳先行先试的使命可以说责无旁贷。从创业到从政,不是简单的领域跨越,而是国家开放度的标志性拓展。于港澳青年而言,内地(尤其是大湾区)的机会可谓丰富多元,路子也越来越宽。以区域融合的视角观之,深港两地、大湾区城市之间的融合度可以说借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较于粤港公务员互换“挂职”议题,港澳籍人士入列深圳,也有着更为深远的指向意义。“挂职”意味着相对短期的相互观摩、学习和交流,而通过公职人员招考、录用程序的正式入职,则注定有着更丰富的融合内涵。

非港府公职背景的普通港籍青年正式入列大湾区公职,相信会更加有助于香港社会各阶层对大湾区的认知加深,普通香港居民可以不再局限于“主动学习普通话、主动了解内地文化,希望能更快融入内地市场”的层面,而有更多的机会“重新思考和认识国家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港籍人士入列内地公务员是桥梁,更是窗口。

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公职人员序列来说,与“部门新来的港澳年轻人”不可避免地将会有观念、制度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且这种互动会越来越常态化,包括在社会公共服务的场景下,港澳籍人士与普通深圳市民的接触也将日益频繁。

大湾区的大未来,既要强化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要注重从规则机制到人才文化的“软联通”。而城市的交流和地区的融合,注定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了解、彼此理解,和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接纳,是不同区域的居民在政治、经济到文化、社会的互动中,内生出相濡以沫、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

港籍人士此番入列深圳公职,肩负着超出具体岗位价值的探路使命,不仅对于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和融合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而且也昭示着整个国家制度开放的韧性与价值。

编辑:晏文龙

5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