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电动化上半场,比亚迪的智能化下半场如何补短板?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汽车
原创2021-05-28 10:22

微信截图_20210521190551.png

在新能源车并不算长的发展史上,比亚迪一定程度上担任了市场普及者的角色。

这家新能源车产销累计多年第一的车企,近期下线了第100万台新能源车,在这一节点上,比亚迪还宣布了新能源乘用车的欧洲计划,年内将向挪威交付1500台唐EV。

如果说新能源车发展的上半场是电动化,那么比亚迪是上半场交出最佳答卷的车企。但在下半场的智能化比拼上,比亚迪也被诟病没有展示出应有的实力,这家新能源车产销第一的车企,在转型路上遇到的荆棘,或许能为行业提供参考。

13年达成百万,车型与产业链齐升级

2003年宣布进军汽车领域的比亚迪,早在2004年就已经推出首款纯电动概念车,2008年,F3DM正式上市,这是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曾多年蝉联全球新能源车销冠,新销量在2018年达到巅峰,当年共售出24.78万辆新能源车。特斯拉的突飞猛进,让比亚迪在2019年丢掉全球销冠宝座,当年比亚迪售出22.9万辆新能源车,而特斯拉是36.8万辆。

比亚迪。448.png

(第1000000辆比亚迪新能源车,是一辆汉车型。)

在车市下行、产品结构调整等压力下,比亚迪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下探至18.97万辆,也被上汽通用五菱的小车战略“打败”,让出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冠军的宝座。

但南都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通过E平台和DM平台,比亚迪完成了较大规模的新能源车产品更新,上新了汉等在细分市场较具竞争力的车型,DM车型也逐渐完成DM-i的转换。比亚迪上市公司公告显示,今年前4个月,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为3.52万辆,同比去年提升28.53%,但考虑到去年一季度的疫情影响,这一销量成绩,实则并不算出色。

不过,随着更多新车型、新技术的导入,比亚迪与产业链上下游都“喜提”了一轮升级。

以刀片电池为例,随着产能提升,并加速对内、对外的交付,已经成为比亚迪新能源版图不可忽视的一环,一汽红旗是比亚迪旗下电池公司弗迪确认的首个乘用车客户。弗迪电池位于重庆的工厂目前的产能为20GWh,年底会达到35GWh。

达成100万辆的“小目标”后,比亚迪近日正式宣布乘用车进军欧洲市场的计划,挪威将是比亚迪乘用车首个登陆的欧洲国家,预计年底前将在当地交付1500辆唐EV车型。

智能化遭遇挑战

比亚迪在称自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参与者和主要推动力量”,显然,从0到100万,比亚迪在电动化上已经结出硕果。但在智能网联汽车愈发普及的当下,比亚迪乃至更多传统厂商,在智能化上却被认为不够竞争力。

比亚迪。1054.png

(新能源乘用车出口欧洲,成为国内车企新一轮扩张的重点。)

对此,比亚迪集团副总裁、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认为,衡量一款车是否真正智能,要看用户进入车辆后,车机联网系统能否全面接管或替代智能手机,实际上主打智能网联生态开放的比亚迪DiLink,目前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

但杨冬生也承认,由于整车厂商广泛地缺乏智能网联标准,智能化各自为战的特征明显,未来软件层面的应用,逐渐适用所有车厂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的是挖掘更多智能化的用车场景,让用户真正愿意在车内‘滞留’更长时间。”

除了智能座舱,智能化另外的一极,毫无疑问就是自动驾驶。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传统车厂,在自动辅助驾驶的功能开放、激进程度、乃至媒体声量上,不如特斯拉、小鹏等新势力,也是不争的事实。

杨冬生向南都记者表示,比亚迪接下来在智能驾驶的做法是聚焦场景和安全,“自动辅助驾驶的核心理念,依然是为了提升安全,比亚迪DiPilot除了辅助驾驶安全,还有陪伴以及救助的安全功能。”对于目前“雷同”的L2级辅助驾驶,杨冬生认为陪伴以及救助的场景,也应被车企考虑在内,要实现这样的功能,需要硬件搭载和软件的不断迭代。

芯片才是决定性因素

汽车实现智能化,车身上一处处的智能控制芯片,才是核心载体。相比车载OS以及软件应用生态,芯片环节被卡脖子,是国内车企目前都无法避开的难题。

从决策环节来看,需要MCU、ECU、AI、VCU等一系列计算芯片,从感知环节来看,摄像头、雷达、速度角度传感器等都需要传感器芯片,而在执行层面,电控系统、转向系统等,同样也是“用芯”的地方……对此,比亚迪半导体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刚表示,相比传统车时代,汽车智能化之下,单车半导体价值不可同日而语,“这也为车规级半导体创造了巨额市场增量。”

目前,比亚迪的半导体布局,广泛应用在汽车、能源、家电、工业、消费电子等领域,以汽车为例,在整车热管理系统、电控系统、照明系统、充电逆变系统等多个环节的半导体上,比亚迪都实现了多个半导体的自给自足。

但这样是否说明比亚迪就彻底没有“缺芯”风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目前比亚迪自产自用的,主要有IGBT车规级芯片,一些相对高端的芯片,对全球车企来说,几乎都处在“缺货”状态。

对此,陈刚分析,本轮全球车企的“缺芯”从去年下半年延续至今,受全球疫情影响,汽车的供需计划多次被打乱,加上上游原材料等环节的供应不足,都导致了芯片紧张。

针对如何缓解芯荒,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告诉记者,除了自主芯片自身的进步外,从长远角度来看,智能汽车背后庞大的软件生态更应被重视,“智能汽车领域面临着巨大的软件生态挑战,其实包括英伟达在内,他们的智能汽车生态布局也才刚开始,但很大开发者已经习惯在英伟达上形成习惯,要改变整个软件生态,还要花很多时间。”

余凯表示,地平线除了是一家芯片公司,实际上也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软件上,与国内车厂等合作伙伴,形成生态合力,这对中国芯片、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前瞻性意义。

南都记者注意到,理想汽车刚刚上市的新款理想ONE车型上,其自动驾驶功能搭载的,正是地平线“征程3”芯片。至于比亚迪,也在推进半导体业务的分拆上市,试图让车规级IGBT分享给更多第三方客户。

出品:南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钟键挺

编辑:李美钰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