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脱贫路上的“主心骨”,对话脱贫攻坚一线党支部书记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1-05-28 14:04

他们都是老百姓脱贫攻坚路上的“主心骨”。

5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脱贫攻坚一线党支部书记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主题与中外媒体面对面交流。

他们既有在悬崖绝壁凿出8公里天路的“当代愚公”,也有带领贫困村成万元户的“玫瑰姐姐”,还有带领乡亲走出大山谋出路的“扶贫领路人”,更有见证茅草房变洋房的驻村老书记。

WechatIMG927.jpeg

发布会现场。

驻村扶贫9年“乡亲把我当自个儿闺女”

从2012年开始驻村,至今已有9年,朱集村由以前的贫困村变成了安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

刘双燕是亳州市税务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现任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在驻村之前,刘双燕一直是从事税收工作,从来就没有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刚到村里面的时候,村里的产业发展滞后,个别群众的内生动力也不足,很多群众对她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有些不理解甚至是质疑。

“当时是组织和家人的全力支持,前辈们的关心指导,建立了我驻村帮扶战胜困难的信心。”刘双燕回忆说,她的母亲曾经在她下乡驻村的时候说,选择去了农村就别怕吃苦,踏踏实实地在农村待下去,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有一天从这个村子离开的时候,不要让老百姓戳脊梁骨说你是来混日子的。

9年间,刘双燕团结带领党员群众修道路、改电网、通自来水,朱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68万元,341户739人实现脱贫,村民人均收入较驻村前增长30%以上。这些年的发展,刘双燕体会到,你跟群众有多亲,群众就跟你有多近的深刻内涵。

通过这九年的扶贫,现在乡亲们都把刘双燕当自个儿闺女,在她犹豫彷徨的时候,也是乡亲们的支持鼓励和关心,让她一直坚持走到了今天

“这一路走来,我也越来越感觉到不是朱集村离不开我,是我越来越离不开我们村里这些可敬可爱的乡亲们。”刘双燕说。

“当代愚公”悬崖绝壁凿出8公里天路

毛相林出生于1959年1月,今年62岁,担任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干部已经44年。他带领父老乡亲发扬“愚公精神”,以不等不靠的自觉、敢想敢干的勇气、坚定不移的执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合力攻坚的奋斗,把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带上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被四面千米高山绝壁合围,犹如位于井底。多年前,这个被1000多米的高山悬崖包围的村庄仅靠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连接,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成为深度贫困村。

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身系吊绳,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壁上扒,用钢钎、铁锤凿,用两脚,硬生生凿出一条长8公里的“绝壁天路”。

“当时遇到很多困难,在修路时,我们那个村特别穷,但是下庄人人穷志不短,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在绝壁上挑战。”毛相林回忆,当时他们缺资金,经过村党支部集体研究,动员全村村民,由党支部和共产党员带头,投资了4000多元,以他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贷了两万元钱,购买了修路物资,开始向悬崖绝壁宣战。

在这个过程中,不到两年时间,团队就牺牲了2位年轻人,特别是黄会元的牺牲,因为他在外面打工,是我写信把他叫回来的,只修了8个月路,他就献出了生命。当时在那一刻,毛相林也动摇了,在黄会元的灵堂前,毛相林问大家,“同意修路的请举手”。

这时,黄会元的父亲、72岁的黄益坤站出来说,“我们的路已经修了一半了,我们下庄人是几百人困在这里,只要大家努力,哪怕我儿子死了,也是为子孙造福”。这一刻,乡亲们举起了双手,“修,必须修!”

路修通了,还要想着老百姓怎么过好日子。毛相林又带领村民通过15年努力,探索培育出“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黄色”柑橘的“三色”经济,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下庄村人均收入13000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

给村民吃“定心丸”扶贫书记打万元欠条

胡中山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过去他住在高深山区,群众走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

在党扶贫政策扶持下,胡中山带领黄花滩村的老百姓迁到古浪县北部沙漠边缘黄花滩村。下去后,组织老百姓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周边群众紧紧拧在一起,摸索出“互帮互助同致富、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目标。

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让胡中山印象最深的是老百姓的移民迁。刚开始胡中山他们在做工作的中间,有部分群众不想下去,但是也有一部分留在山区的群众,生活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日子过得很紧巴。通过党组织的引领,给他们做工作、做动员,有好多群众下不去滩,“我给老百姓打了一万元的欠条,我说老百姓下去发展不起来,砸锅卖铁也要把老百姓的钱还上。”胡中山提到。

就这样,老百姓吃了“定心丸”,他们跟上村里的党支部迁到了黄花滩镇黄花滩村。下去以后,胡中山一起带领村民发展致富,通过搞养殖、搞发展,发展到黄花滩村养殖牛羊将近17万只,现在的老百姓好多都开着小车。

“之前有好多人说我傻,但我今天大声地说,我感到骄傲,老百姓富了,这就是我们作出的成绩。”胡中山说。

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铿锵玫瑰”

陈望慧是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从2010年担任村委会主任起,她矢志不移带领达维镇冒水村发展玫瑰产业,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以前我们村是贫困村,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是万元户。”陈望慧说,他们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了全县13个乡镇46个村、31个贫困村1200户贫困户、470户的残疾人、老百姓种植玫瑰,是全世界海拔最高、花期最长的玫瑰,也是唯一不打农药、用农家肥的玫瑰,他们的玫瑰基地是国内最大的高原玫瑰基地

“金山玫瑰”就是他们的品牌,生产有玫瑰精油、纯露、玫瑰系列化妆品等20多种产品。“我们在夹金山下,这个当年红军长征过的大雪山下,现在全是玫瑰花,当年红军翻越过的夹金山,天气恶劣,现在山下就是一片玫瑰花香。‘金山玫瑰’是夹金山的金、小金县的金,我们那里好多年轻人出去打工,这个地闲置在那里,现在荒山变金山。”

南都记者潘珊菊发自北京

编辑:潘珊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戴着党徽的他们今天站C位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