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广州社区防疫一线背后的志愿者力量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1-06-04 19:05

与疫情赛跑,争分夺秒。

大规模筛查、核酸检测,阻击病毒传播的社区阵地战在进行。

这里,你常常能见到一群戴肩章或穿荧光服的人,在人群中穿行跑动,或挥动手臂,或喊一嗓子,给市民送上准确的指引。

他们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志愿者。活跃在各个社区的志愿者,是这次疫情期间社区防疫一线背后的其中一支坚实力量,是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有力补充。

为什么他们能够第一时间集结成队,为什么不断有新的志愿者踊跃入列,这次支援防疫一线的志愿活动组织得力、运转有效,是怎么做到的?

这一切背后,既有广州打造“志愿之城”形成的基层志愿服务基础,也有广大志愿者长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积累的成熟经验。

最重要的是这座城市长期以来孕育的“志愿精神”——这种志愿精神,是守望社区、人人出力的精神,是人人都是“广州街坊”、人人都责无旁贷的精神,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

而这种志愿精神,将成为广州这座“志愿之城”的生动注脚。

1-2.jpg5月27日,广州荔湾核酸检测采样点,志愿者帮市民扫码登记信息。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闻“疫”而动,主动出击

志愿者奔走在基层

此次疫情,广州的志愿者走街串巷、穿针引线,以志愿行动支援防疫一线,有力配合了医护人员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社区防线织得更密、守得更牢。

进入“龙舟水”天气,广州的天爱变脸,一会大太阳,一会暴雨忽至。

5月28日早上,阳光猛烈。上午8点不到,气温就飙升到30摄氏度以上。王莉萍几乎没有做任何防晒措施,一会便大汗淋漓。即便如此,他们这群越秀区平安志愿者仍然忙个不停,指引市民使用手机登记核酸检测所需信息。“来不及擦汗,太阳一晒又干了。” 王莉萍说。

王莉萍很早就开始驻守在光塔街社区。5月26日,广州越秀区设置18个临时采样点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后,她便投入到光塔街的核酸检测点进行服务。“大家都很配合,我们会跟一些老人家解释如何填写资料,也有些市民不大会用,就直接把手机递给我们,让我们帮忙。天气热,街坊们轮候的时间久了,自然会烦躁,我们必须更耐心地解释,安抚他们的情绪。”

一天下来,从日头初升到夜色深沉,志愿者们除了匆匆吃饭的时间,几乎就没歇过。身上的衣服,也是由干到湿,由湿到干。

6月1日午后,海珠区普降暴雨。海珠区志愿者何小婷正好在去上门核查的路上。这一天,她要与另一名志愿者到南石头街道邓岗社区中,排查近日有到过荔湾区或者高风险区域的居民。

“早上还是大晴天,午后突然下起了暴雨,而我们去的小区比较老旧,路上很快就有了积水。”原本被汗浸湿又干了的衣服,又被雨水打湿了。因为手里还拿着许多份居民资料,何小婷和同伴只能共撑一把伞,“最怕弄湿了资料,后面不好核对”。穿着被雨水淋湿的鞋子,在邓岗小区的楼梯房爬上爬下,十分不便。有些居民心疼志愿者们辛苦,主动提出要把家里的水鞋和雨衣给他们。

这次上门排查中,何小婷遇到一位没有去做核酸检测的老人,沟通很久终于在当天大雨稍微停歇的时候,安排老人去做了核酸检测,才算松了口气。

pic_859313

5月30日,广州海珠区开展核酸大检测。工作人员介绍,太古仓采样点设置绿色通道,幼儿、学生及75岁以上老人可以快速筛检。

pic_859091

志愿者指引居民用手机填写信息。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这天的暴雨,让海珠区沙园街党群服务中心外的道路积水一度高过脚踝。一个娇小的身影冒着大雨赶到核酸采集点,迅速穿上志愿者马甲,进入状态。

这位志愿者姓向,是广州某中学的老师,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为了达到志愿者的要求,她提前自费做好核酸检测,并与同事调了课。为什么会想到来当志愿者?“作为一个广州人,遇到了全民防疫这样的大事,有必要出些力。” 她说。

这次参与志愿行动支援防疫一线的,有各个社区的党员先锋队,有“广州街坊”队伍,也有团委指导下的各个青年志愿者组织……南都记者采访获悉,支援核酸检测点的志愿者的工作主要分三种岗位:第一种是后勤,负责搬运物资,比如遇上暴雨天气,负责后勤保障的志愿者就得临时支起帐篷。第二种是为群众做指引,协助登记核酸检测资料。最后一种则主要是为五人核酸混采检测组做信息核验。

大规模筛查、核酸检测,阻击病毒传播的阵地战在广州的各个社区进行,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在社区防疫一线行动,能出一分力就出一分力:

海珠区海幢街党员志愿者泉叔在社区负责手写登记进行核酸检测的街坊的身份资料,再由社区的专职人员录入电脑,此举大大方便了部分不懂使用手机的老人,加快了核酸检测的效率;

在荔湾,广州街坊·如意平安骑队的志愿者们为现场的医护人员和等待检测的群众送上解暑的热茶……

召之即来,来则能战

怎么做到的?

此次疫情,广州志愿者迅速集结,在最快的时间内拧作一股绳。之所以能够如此,背后是广州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打造“志愿之城”的“先天优势”。因有底蕴,故有底气。

荔湾区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后,5月26日至27日开展了对全区户籍人口、暂住人口的核酸检测。这是一次涉及100多万人的大检测。

荔湾区平安促进会会长曹广明在接到通知后,立刻通知区内各条街道的平安促进会发动“广州街坊·西关达人”志愿者配合街道核酸检测点的工作。除了日常的志愿服务,他们“哪里需要就到哪里,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联系爱心企业送宝矿力、藿香正气水、陈皮普洱茶、番薯汁,他们想尽办法为医护人员和街坊消暑解乏,排队的群众喝到热茶,举起了大拇指:“有你们在,真的很温馨。”

pic_859114

5月27日,广州市荔湾区和业广场采样点,志愿者引导排队的市民扫码登记信息。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广州街坊”是广州市围绕群众对参与平安建设的需求,整合全市专业、半专业力量和行业性社会力量、社会志愿力量,打造专群协作的群防共治志愿队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广州在资金投入上积极开源,先后引入见义勇为基金、福彩基金等开展“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公益创投活动,对优秀群防共治项目进行资助扶持,通过志愿服务入户积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红包奖励、移动网络流量奖励等方式激励公众参与。

一言出,应者众。此次疫情期间,还有不断“应援而来”的志愿者。

在接受采访时,许多志愿者组织负责招募的人员都称,招募的源头仅仅是一条招募信息、一条填写报名资料的链接。他们没有想到,短时间内就会有这么多人响应,投身支援防疫一线的工作中。

作为越秀区青创力社会发展中心副总干事,关娜妹所在的志愿组织短短两天之内就将4000多人“招至麾下”,并迅速调配到区内各个街道核酸检测点。

“很热烈,很快速的应援。”关娜妹所在的志愿者组织此前也多次配合大型赛事活动招募过志愿者,但此次报名人数的猛增还是让她始料不及。

在链接上填写资料报名后,志愿者选择相应街道扫码进微信群。“最开始,一个街道是一个微信群,发布报名链接大概一两个小时后,有的街道就要另开一个群。”

关娜妹所在的团队加起来只有区区10人,却要管理分散多地的志愿者,为了达到有效调动的目的,他们成立统筹组、志愿者管理组、关爱一线人员工作组和宣传组。“一开始会忙到凌晨2点半,后来整个工作流程慢慢顺畅起来。”

志愿者的热情积极让人感动。志愿者黎宇桐负责的6个街道志愿者群中,群友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句话:“可以随时支援”。每个人都秉持着对社区的热爱而来。每个人都带着清晰的目标,那就是支援战疫一线。

pic_859087

志愿者引导街坊登记信息。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位于新港中路的办公室里,四名志愿者对着电脑,手眼不停,正在输入与核实来自广州各地的志愿者资料。新加入的志愿者数据在不断更新。

这里是海珠区青年志愿者的“中枢神经”,根据每个社区的需求,志愿者们被及时调配在区内的各个核酸检测点。

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黄琪乐告诉南都记者,此次疫情防控,由团海珠区委牵头负责志愿者招募调配工作,而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团区委指导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参与其中。招募志愿者时,海珠区通过i志愿平台,以及包括广州海珠发布、广州青年、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内的公众号推文将招募微信群的二维码发布出去,同时也将招募二维码发到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属下共17个志愿者群里。5月30日短短一天内,志愿者的“储备池”就多了1500名志愿者。

i志愿平台又称“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是因应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团广东省委联合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等单位开发建设的平台。这个平台在志愿者招募中发挥很大作用。在这次疫情中,组织者可在网上发布公益活动,志愿者看到后快速响应。

一位常年在花城广场志愿者驿站工作的退休伯伯,一早找到了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说希望为社区出一份力,但由于防疫志愿服务的特殊性,这次的志愿者招募设置了年龄限制,年龄在18岁至50岁之间的报名者才能成功加入。协会只能婉拒了他的请求。“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但我们必须按要求来。”

据了解,此次的志愿者招募除了设置年龄限制、健康码必须是绿码外,有些重点防疫的街道还会要求志愿者必须接种一针或两针新冠肺炎疫苗,或是在近七日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为何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迅速动员这么多市民加入志愿者服务?许多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志愿者组织人员都觉得这得益于广州从2010年时就提出打造“志愿之城”后逐渐积累出来的城市志愿氛围。

广州的志愿服务开展最早要追溯到1987年。那一年,广州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中学生心声热线,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的雏形。

随后,在2010年亚运会期间,广州推出了遍布城乡的“西关小屋”,作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城市志愿服务的一线窗口、创建城市文明志愿服务的活动阵地。

亚运会之后,保留150间城市志愿服务站作为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阵地,并于2012年更名为“志愿驿站”,进入常态化运行模式。

“广州从亚运会之后,就有意识地开始积累志愿者,而每个志愿驿站也承担着在社区招募志愿者的功能,而高校团委以及企业的公益服务,也让志愿者的团队不断得到扩大。”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黄琪乐认为正是这么多年的志愿者资源与渠道的积累,让志愿力量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令人惊喜的效果。

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12日,在“志愿时”平台上,广州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400.3万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27亿小时。“正是有了这样的人员基础,才能短时间内动员这么多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服务。”黄琪乐说。

志愿者.jpg

广州的志愿者。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忙而不乱,如臂使指

怎么做到的?

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在快速调配的同时保证了志愿服务的高效。这背后,来自于广州志愿者长期以来从事志愿活动形成的成熟经验,特别是去年疫情期间基层志愿者成为社区抗疫战线重要一环的淬火历练。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次疫情防控,志愿者招募后,会根据就近原则,并结合志愿者意愿,进行区域内调度。志愿者会被分布到各个街道的微信群,此前素不相识的他们,在一个个微信群中被团结到一起。

“我们从大群招募进来的志愿者会根据他们的意愿分流到各个街道群里,再进行排班。”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黄琪乐介绍,此次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就建立了18个街道的核酸检测点志愿者群,保证每个街道每个核酸检测点在每个时段都有5-10个志愿者到岗。

每个微信群里,有管理员、志愿者骨干和每条街道的对接人。在上岗前,志愿者接受简单的培训,被告知需要学习的内容、应该着手准备的东西。“具体的分工一般是在志愿者到达各个街道后再进行。”黄琪乐介绍。

据了解,除了做好志愿者的招募和排岗工作,海珠区青年地带社工站也派出了专业社工到各个街道担任志愿者队伍的领队,同时对接好各街道团工委,做好现场的志愿者工作安排与保障。“在志愿者上岗服务的期间,我们会配发手套、口罩等防疫物资,具体看志愿者的岗位,如果是在医护人员身旁负责五人核酸混采检测组的信息核验的志愿者,我们还会为他们提供防护服。”黄琪乐说。

4032x3024_60b9ca3e9cb91.jpg

海青协的志愿者在核酸检测点鹭江球场进行志愿服务。

在社区紧密排查的时间里,支援防疫一线的志愿者随时根据需要调配。凤阳街道的鹭江球场是这次海珠区最大的核酸检测点。有志愿者协助检测忙到了凌晨,急需轮换。当天早上,经过招募就有40多名志愿者赶到现场。黄琪乐介绍,由于各街道的人口分布情况不一样,有些街道核酸检测点能提前结束任务,这些点上的志愿者就能继续支援其他检测点,为整个区的核酸检测工作保驾护航。

组织得力、运转顺畅,背后是长期的“练兵”。

例如“广州街坊”队伍,在平时参与街头巡逻消除隐患,疏导交通护航老幼,参与调解和谐邻里的基层志愿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荔湾区平安促进会会长曹广明告诉南都记者,“广州街坊”志愿者还会定期接受规范化的志愿者能力培训。

南都记者还获悉,这次疫情防控的志愿者有不少是来自以往各个活动项目如广州马拉松、广交会的志愿群组中的骨干。而这些志愿群组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如从2006年至今的每一届广交会,青年志愿者协会都会组建近150人的广交会志愿服务统筹团队,从前期志愿服务的宣传、招募、培训、排班到现场服务、后期总结分享,都是由统筹团队的志愿者骨干自主安排完成,确保2000多名志愿者上岗有条不紊。

去年疫情期间,广州志愿者奔走在社区,在战“疫”一线辛苦付出,有力支援了基层“防疫战”。此番,广州志愿者再次支援防疫一线,也已有了准备。

南都记者了解到,去年2月,广州就已推出首批防疫志愿者培训的微课程,并陆续进行更新。去年3月5日,广州正式出版了全国首本《防疫志愿服务培训教材》,向志愿者教授志愿服务通用知识、防疫志愿者安全防护知识、防疫志愿服务专业知识等内容。

今年5月30日,面对广州突发疫情,团市委推出了系列海报介绍核酸检测志愿者以及疫苗接种志愿者的相关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推出了青年防疫志愿者安全防护及服务要诀,让安全防疫、安全服务的理念深植于每一位志愿者心中。

pic_859296

志愿者帮助小朋友测量体温。

【专家声音

“信息化发展”提高了

志愿者防疫工作效率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的研究领域之一是公益传播,他对广州的志愿者服务有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

他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拥有深厚的志愿文化底蕴,“岭南文化本身就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他认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是广州志愿服务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当年提出了建设‘志愿之城’这样一个观点,亚组委和志愿者专委会动员了大量广州志愿者参与国际赛事的相关服务,赢得了国际的赞誉,也为广州志愿服务的氛围打下非常好的基础。”

周如南对此次疫情期间广州志愿者积极支援防疫一线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此次志愿防疫工作有三个特点:组织有序、行动有效、效率很高。

周如南认为,广州所有志愿者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都能得到相应的规范管理,并通过管理完善组织建设工作。志愿者动员机制在此次疫情中就体现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特点。“比如团广州市委下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市民政部门下面的志愿者协会等等,他们有不同的志愿服务队伍,实现了不同区域、不同条线的覆盖,这个量是很大的。”

周如南认为,近年来广州志愿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对快速高效的志愿服务起到了“如虎添翼”的效果。

他表示,广州相关组织部门针对志愿服务搭建了网络平台,例如“i志愿”“时间银行”等平台,对动员集结志愿者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些系统在日常的志愿服务中都能顺畅运行,包括登记注册、志愿活动报名和统计。因此在面对疫情的时候,大家并没有特别仓促。”

周如南还认为,本次疫情期间广州志愿者多方联动支援一线的工作,也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出品:南都政法与民生新闻部

策划:李陵玻

统筹:南都记者 陈杰生 李欣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魏志鑫 马辉 吴笋林 杨婷 黎玉莹 张思琦 实习生 苏乐仪

编辑:邹琳,叶孜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微文明·最美街坊
同心抗疫 守护家园
羊城防疫·基层力量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