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何国跻点评高考作文:是考生熟悉的题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06-07 14:25

2021高考.jpg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点评人 广州中学正高级教师何国跻

2021年新高考作文题,仍然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也是当今大家所认为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这应该是考生熟悉的“题型”。

该作文题的材料是引用自毛泽东同志原载于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的一段论述。读懂所引用的这段论述的含义,是正确审题的前提条件。

毛泽东同志这篇文章,是从民族复兴与自强的角度论述体育的意义的。当时的中国知识精英,面对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在努力探寻中国发展的道路与方法。青年毛泽东以一个“新青年”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国人体魄矫健、意志坚强的重要性,其意义在于,国人有了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够顶得住外国的压力,挽救自己的民族。

但考生需要对作文题中引用的这段文字有具体的把握和理解。我们如果平时能够在理解作文材料上有足够的“读懂材料”的训练,就很快可以把握到这段材料的重点意义在“因此”后面:“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这里,论述的是“强”与“弱”的辩证发展关系。但要注意把握到,作者强调的是“弱”者通过“勤自锻炼”“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段材料所展示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也就在这里。

考生要注意到,这里的文字是从个人身体“变强”的角度表述的强调“锻炼”的意义,如果文章立意仅止于此,那是不够的。因为,毛泽东同志论述“体育”的目的,是为了民族的强盛,顶住外国的压力,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考生若能从个人身心强健联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强盛的意义,联系到今天的国际上形势某些势力对我国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打压与围堵来凸显青年一代“强身健体”、勤学苦“练”的意义,表现国家发展的根本在于“强大自身”等等,这样,则会让文章更有深度,更胜一筹。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编辑: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我写2021高考作文
2021新高考来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