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作文难吗?
看到一些提前交卷的同学
都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很简单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亲自提笔写一写
怎么能体验学子们限时作文的不易呢
说干就干
奥一君的“同题作文”小测试安排上了
写作时间:限时60分钟
同题作文
身在井隅,心向璀璨;心若凌云,弱者自强
尹梓涵
近年来,“内卷”与“躺平”时常登上微博热搜。许多年轻人纷纷感叹,反正我们绝大多数人努力了一辈子依然平庸,还不如“躺平”,不再努力。然后就出现了大量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单身人口超2亿、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生育率屡破新低.......
然而,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身在井隅,心向璀璨;心若凌云,弱者自强。我们越长大越明白一个事实,绝大多数人生来是平凡的普通人,然而即使是身在井隅的普通人甚至是弱者,只要心向璀璨,心若凌云,弱者也会变强,普通人也会活出精彩的人生。
真正的强者在于时刻保持强大的内心,心怀凌云之志,不受世俗舆论左右。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但仍然在落魄至极之际写下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以此联激励自己,终于以一部《聊斋志异》名垂青史。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令我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真正的强者并不会因为别人的夸赞而喜不自胜,从而停止前进的步伐。也没有人生来便是弱者,人生而平凡,但绝不会一直软弱,“内卷”是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的代名词,这是我们这代青年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但绝不代表我们只能以“躺平”、“佛系”甚至“碌碌无为”的方式度过这一生。只要不自卑,内心坚强,心怀凌云之志,终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强者。
人生中的挫折无可避免,真正的强者会因挫折变得更强。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言:“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言:“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即使前途结果未知,仍要为心中理想奋斗,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以筚路蓝缕的开山精神去期待结果,无愧于心。
我们正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回顾中国发展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被英国人以洋枪短炮撬开国门,林则徐与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大旗下,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而当今的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中国也向世界交出了令人骄傲的答卷。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稳定复苏。
个体的强大将铸就强大的国家,每个人都是为中华崛起不可缺的一部分。人生价值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层面。衡量人生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身为21世纪的新青年,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虽是时代洪流中发展的普通且平凡的个体,但也要心向璀璨,仰望星空,亦要脚踏实地。心怀凌云之志,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奉献一己之力!
强健的,而非体弱的
余悦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还是青年的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的观点振聋发聩,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先天的体质强弱并不影响后天的身体素质发展,既不需要沾沾自喜,也不需要过度自卑。哪怕天生体弱者,谁又知道不是上天给的磨砺,让其有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变成体强者呢?
文章旧,但思想不旧。这篇1917年,距今超越百年的文章,再读仍是引人深思。文章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这篇文章出现在那个已经推翻帝制,但军阀混战、中国人不知何去何从的年代,毛泽东从观察中国人现实生活入手,看到了部分中国人的体弱,写出这篇文章,警醒国人,力求摆脱西方人眼里“东亚病夫”的污名。文章具有时局背景,但提高国人身体素质也是我们建设“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应有之义。
纵观当代社会,各阶段青年人身体素质堪忧。小学时期就有学生戴上眼镜,中学时期的学生就有为了学习久坐不动的情况,大学时期的部分学生遇到体测就叫苦连天,工作党也是用工作繁忙的理由推脱身体锻炼。久而久之,这部分人越来越不愿意动了,真正做到“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身体开始不能承担自己学习、生活的重任,自己开始担心什么时候突然就有病痛找上门,开始提前买各种大病保险......这样的生活,你期待吗?
这样的生活,并不值得期待,但有不少人曾经历过。“为什么‘体弱多病’要连在一起?因为体弱就会多病,这是我用亲身经历交的学费。”新闻里穿着校服、扎着马尾辫的花花这样对着镜头说道。从小不爱锻炼、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的她有着不错的成绩,但总是疾病缠身,大大小小的感冒、发烧,一年多次。吃诊所的药吃到有抗体,打吊瓶从一次到两次才能好,从诊所拔掉针头赶去期末考,她羡慕着别人会吞药,而自己只能把药品碾碎了就着水喝下,她总是形容自己是个烧着家里钱的“药罐子”。
其实,很大部分体弱者一出生就是健康的,没有大病缠身,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只要坚持锻炼,每天花点时间动起来,身体素质是可以增强的,身体素质的变化也是能被人所感知的。每天跑跑步,享受与风迎面抗击的感觉;每天多走点路,看看这个随时在变化的世界;花时间打个篮球,和朋友感受大汗淋漓的痛快;骑单车出行,一边低碳、一边环游周边,短暂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当你选择任何一项运动,你将会发现运动带给你的乐趣,“没有时间”将不再是阻扰你锻炼的借口。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积极践行毛主席提出的新青年第七大标准“强健的,而非体弱的”,鼓励青年人强健体魄,将强壮身体作为先进思想最坚实的后盾。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唐刚
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虽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强的可以是外在表现,强的也可以是内在精神,弱也同理。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疫情爆发之初,武汉身遭新冠之苦。医疗系统被冲击,后勤无法保障,封小区,封路,封城以遏制病毒传播。在一个个夜晚,困苦的他们喊着“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全国医疗队,物资队逆行武汉,全民抗疫打响。传播的不再是病毒,是武汉人坚强勇敢的精神,中国人坚韧,无畏的精神。终于,新冠得以控制,经济得以复苏,人民得以安宁。
今日,疫情经多次变异,再次突破壁垒,卷土重来。在六月的广东,平均温度已经三十度,医护人员穿着蓝色防护衣,在太阳下引导人们核酸检测,接种疫苗。汗水顺着面颊,不停地灌到衣服里面。总有匿名的人送水,送餐,希望爱护他们的人也得到爱护。
找不到店铺,找不到路,被保安为难,被平台为难,庞大的外卖员群体没有利益保障。甚至,一整天忙下来,自己还要贴钱。没有人问过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也没有问过他们能要什么?
“太难了,这五十块钱挣的太难了。”制定政策的人体验自己制定的政策,才知道空想、空谈对于被实施者是多大的灾难。走到一线,发现问题,发现诉求,在狭小的出租房里,他们终于和他们站到了一起。
咬紧牙,艰苦奋斗,多数中国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事实证明,他们的努力,让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人均GDP从69倍缩小到几倍;让祝融号登上了火星,让天眼望向了宇宙深处。
而肆意轻松,趾高气昂的人,在嘻嘻哈哈中正在朝山下走去。实际上,后来的他们会发现,我们爬的都是山,只不过我们爬的是珠穆朗玛峰。正如华春莹所说,我们从来不是超越谁,我们只不过在一直超越自己!
四千年前我们和埃及一起书写着象形文字,三千年前我们和苏美尔人一起玩着青铜器,一千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富足璀璨,现在,我们在与美利坚一争高下,我们坐在地球这张牌桌上已经有五千年,但和我们一起玩牌的牌友已经换了无数个……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而滥用其强者,必将是失道而寡助!
一起看看今年高考的
另七套高考语文作文题吧
手机前的你
高考多久了呢?
你还记得多年以前你的作文题
快来打卡你写过的是哪个?
2020: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
2019: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2018:一封写给2035年的信
2017:中国关键词
2016:(漫画作文)巴掌与亲吻
2015:不同途径感知自然
2014:胶片与数码时代
2013:富翁捐助三家庭
2012:选择生活时代
2011:回到原点
2010:与你为邻
2009:常识
2008:不要轻易说“不”
2007:传递
2006:雕刻心中的天使
2005:纪念
2004:语言与沟通
2003: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
2002:心灵的选择
2001:诚信
2000: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1999: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1997:(材料作文)乐于助人
1996:我更喜好漫画《xxx 》
1995:鸟的评说
1994:尝试
1993:续写夏夜对话
1992:清理路旁的脏物
1991:描写“圆”的想象物;就“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写发言稿
1990:带刺的玫瑰
1989:给同学写封回信
1988:习惯
1987: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1986:树木·森林·气候
1985:写反映环境问题的信
1984: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
1983: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
198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1:《毁树容易种树难》读后感
1980:读《画蛋》有感
1979:改写《陈伊玲的故事》
1978: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77:大治之年气象新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蒋清君
实习生:唐刚
编辑:王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