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香港商会会长罗慧馨:鼓励香港青年来广东“走走,看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经济
原创2021-06-11 14:05

GA15_GA15_0268.jpg

嘉宾简介

罗慧馨

中国香港(地区)商会-广东会长

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代表委员

广州康莱德酒店业主代表

拥有28年酒店管理从业经验,先后在丽晶酒店香格里拉、丽思卡尔顿、洲际集团等全球知名品牌酒店担任高管,现任广州康莱德酒店业主代表。

2004年加入中国香港(地区)商会-广东,于2019年至2020年度担任副会长职务。自2021年起担任会长职务。

“我们正积极推动香港商会-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工作,并得到香港贸发局的协助,在大湾区内多个城市设立联络处”。中国香港(地区)商会-广东会长罗慧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香港(地区)商会-广东能更好地服务港人、港企在广东省内发展立足。

从加拿大求学到香港开启职业生涯,再到内地二次发展的28年职业生涯中,罗慧馨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与互联互通,对内地充满了感情。今年,罗慧馨更是作为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的首批委员,致力于为粤港合作、大湾区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具有香港属性的科创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实验室在内地落地生根。粤港澳大湾区推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推动了港澳企业在内地发展,并鼓励港澳青年前来创业、就业。展望未来,如何更好服务港企,推动港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如何凝聚香港商界力量,推动大湾区服务业的发展?罗慧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详细回答了上述问题。

为南沙融入更多“港式味道”

南都: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在近期正式成立。作为首批委员之一,你近期在开展哪些工作?

罗慧馨:今年4月,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在南沙正式成立。咨询委员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先生担任顾问,委员实行聘任制。首届咨委会委员由16名香港代表和11名内地代表组成,建立沟通联系、会议举办、成果转化等工作机制。

梁振英先生在致辞时表示,粤港合作有优异的成绩,是区域合作的典范。通过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粤港深度合作园可在政策研究、土地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吸取香港成功经验,确保合作园内软件硬件符合南沙的发展目标,满足香港企业、香港机构和香港人的发展需求。相信在咨询委员会这个创新的机制内,香港和内地的委员可以共展所长,为广州南沙的规划和建设出谋划策,也为香港的未来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而作为其中的香港代表委员之一,我感到非常荣幸。在筹备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期间,梁振英先生多次昼夜兼程,带队与各大业界代表进行沟通研讨、调研走访,加强香港代表与内地代表的交流来往,推动双方共同为广州南沙规划和建设出谋划策,为香港未来发展开拓新空间。

这亦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其中一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南沙是珠三角的几何中心,亦是大湾区的区域中心。我相信,广州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的成立能够为南沙融入更多“港式味道”。

长期以来,各国文化在香港交融碰撞,促进香港的繁荣发展。我们也希望借此发挥香港优势,为推进粤港合作、大湾区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广州南沙规划建设粤港深度合作园。你对南沙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罗慧馨:即使仅仅相隔数月,再次前往南沙我依然会有一种翻天覆地的感觉。我相信,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将成为香港及国际科创企业发展的首选地、香港年轻人就业的理想地,港味十足、适合香港人居住的生活区。

南沙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并于明年9月在重点交叉学科领域先行迎接首批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涵盖“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工程”等高精尖学科;中科院力学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中科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15个项目拟搬迁至南沙明珠科学园,聚焦海洋、航天、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领域,协同光明科学城、中子科学城,携手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商会为港企发展“把脉开方”

南都:我们知道罗会长多年来致力于中国香港(地区)商会的工作,帮助港企、港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具体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主要落实哪些工作措施,支持、协助或推动商会成员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

罗慧馨: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全球的企业都造成一定的影响。自疫情发生后,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一直关注所有会员企业的情况,曾经多次对会员企业发布问卷调查,就疫情期间企业经营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摸查及数据收集、分析,并希望解决企业的一些难题。

当时,商会会员回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防疫物资短缺、融资以及资金回笼困难、税务减免及通关等问题。在广东省政府、广东省商务厅等政府单位的关心、大力协助以及支持下,商会采取了系列措施帮助会员企业渡过难关。其中,商会通过举办线上分享会、推介会及商业配对会议等方式,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协助会员抓紧行业商机。与此同时,商会与其他商会、协会合办税务讲座,为港企带来税项减免的一手信息等。此外,商会还引导企业申请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基金,例如BUD专项基金(即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等,切实地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当前的挑战,开拓及发展自身的业务。

南都:作为本届中国香港(地区)商会-广东会长,请你介绍一下商会近期的工作进展?

罗慧馨:中国香港(地区)商会是1993年在国家民政部注册的非营利、非政治性机构,见证内地的发展近30年。截至今年,目前已发展有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武汉、山东、四川、浙江、辽宁、广西、福建共11个香港商会。

商会成立至今,得到众多热心社会事业的港商们的支持。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先生,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出任商会名誉会长,关注商会发展、指导商会工作。

其中,香港商会-广东成立于2000年1月,至今已经有21年的发展历程,一直致力于服务广东省内的港人、港企。目前,广东地区会员单位已经超过500家,大部分集中在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在深化粤港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正积极推动中国香港商会-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工作。并得到香港贸发局的协助,在大湾区内多个城市设立联络处,包括深圳、东莞等。

中国香港(地区)商会-广东未来的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拓展,可以实现更好地服务港人、港企在广东省内发展立足,并不遗余力地将国家各项政策措施传递至各行各业。

南都:就今年而言,商会有哪些新的举措或动作?

罗慧馨:去年,由于疫情原因而暂停举办的“金领航奖”评选活动,今年已经正式重启。当前,评选活动已经进入申请报名的阶段。“金领航奖”是香港商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办的评选活动,旨在表彰在内地发展有杰出成就及表现的香港服务业企业。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基于走访调研、企业数据采集,用一套完整的企业发展评估体系为港企发展“把脉开方”,打造成为港企内地发展的“Q唛”认证。(“Q唛”全称Q Mark,是由香港优质标志局发起,旨在提升公司产品、服务及环保方面的质量标准,现已成为香港消费者购物的“安心丸”。)

此外,我们今年有了更大的创新,我们将与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香港贸发局、香港四大商会、东莞市外商会联合举办“金领航奖”,并在企业大奖、中小企业奖之外,还增设了青年创业奖类别,让更多阶段的港商、港企有机会展现自身实力,并为部分企业的发展提供“查缺补漏”的建议。

今年工作重点放在青年事务

南都: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如何畅通粤港澳青年之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近段时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粤港澳青年就业计划”等系列措施。在此过程中,中国香港(地区)商会有哪些工作成果?未来还有哪些工作计划?

罗慧馨:除了上述的一系列重大工作安排以外,今年香港商会还将重点放在青年事务上,特别成立了青年事务委员会,专注相关工作。香港商会目前已经与大湾区香港中心、大湾区之声、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港澳青年之家等机构展开合作,介绍大湾区发展机遇、采访香港青年在湾区就业、创业情况。与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合作编制《青创地图》,介绍大湾区内地九市关于青创园区及青创基地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香港青年前往大湾区创业,吸引香港青年迈出第一步,来广东走走、到广东看看。

此外,香港商会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在商会内部搭建在线招聘平台,征集职位;协助开展香港学生暑期就业计划,走进校园作职业生涯分享,令在粤港生更了解各行各业未来发展前景。

香港专业服务业在大湾区有发展优势

南都:国家新一轮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这将会为港企带来哪些商机?港企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国家新一轮机遇?

罗慧馨:服务业开放是经济发展迈向国际化的必然过程,但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扩大开放试点是提升内地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加强合作新优势的必然趋势,科技、金融、教育等12类服务行业成为未来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

香港在专业服务业领域一直保持“领头羊”地位,在教育、金融、科技、会计、设计等行业有着领先的管理方法及经验,具有国际视野、灵活性及专业性。我认为港企应多关注国家发展规划及动向,紧抓机遇,积极融入内地发展大局。

此外,香港商会最近亦先后走访肇庆、东莞、佛山、南沙等地,了解当地港企投资及发展情况。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具有香港属性的科创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实验室在内地落地生根。

南都:从你接触的港商来看,他们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哪些关注点?港商对整个内地市场的投资主要侧重在哪些领域?

罗慧馨:除了科创、高新科技等部分有政策鼓励的行业之外,大部分港商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还是以专业服务业为主。专业服务业一直是香港的优势行业,具有国际水平、专业资质获国际认可,从而奠定了港商专业服务在大湾区内的发展优势。

综合来看,港商最为关注的应该是税务政策,同时也十分关注大湾区所在城市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人才资源等,同样地,子女教育、居住环境等衣食住行因素亦将纳入考虑范围。

从细分行业来看,绝大部分早期进入内地市场的制造业,已经从三四十年前的制造业转型成“中国制造”“中国质造”以及“工业4.0”企业。他们注重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品牌开拓,需要更多技术型人才和高新技术,进入内销市场甚至打开国际市场。这类企业,往往更关注品牌打造、通关便利及贸易便利。

另一方面,近年来,一些粤港合作的高新科技制造企业纷纷落户大湾区内,更有不少是由香港年轻人担纳主理(管理者)的企业,他们则更多关注资金融通等问题。

由于内地和香港的文化存在一定差异性,对于港商而言,在理解内地政策过程中,可能未必会准确获得或理解他们所需的内容。而我们香港商会也抓住有意在大湾区乃至内地发展的港商的痛点,与各地商务局等部门联手,提供“懒人包”服务,为各行业的港商提供相应的整套指引,精准化解痛点难点。

香港人才带动大湾区酒店业升级

南都:作为一名香港资深酒店职业管理人,在怎样的际遇之下,让您从香港“转战”到广州?

罗慧馨:从1993年算起,我从事酒店业已经有28年。2004年,万豪集团正式接手广州中国大酒店品牌重组项目,亟须由万豪集团内资深酒店从业人员来负责此项目。

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我获得了在内地发展的机遇。但坦白来说,要到“素未谋面”的地方开始新事业,我的内心还是有些许的犹豫。不过,广东与香港文化同根同源,并且当时已经有部分家人在广州发展,在诸多因素推动之下,我还是怀着一颗好奇探索的心,毅然决然地来到内地发展。

从香港到广州,再“转战”惠州,最后又回到广州任职。相比之下,我在内地工作的时间,已经比在香港工作的时间要长得多。

南都:酒店管理的问题而言,过去的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世界范围内的酒店业都有较大的影响,你是如何带领团队经受住考验?

罗慧馨:2003年,“非典”暴发席卷香港,对于酒店业而言同样是一次重大的挑战。我亦见证过当时酒店业的困境。不过,在政府与百姓的齐心协力之下,“非典”很快得到控制,亦为我们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借鉴经验。

早在疫情初期,我们已经开始准备消毒液、测温门、口罩等相关物资以备不时之需,保障400多名员工生命安全以及稳定的收入来源。

疫情之中,我们也率先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餐食,积极采取对策履行企业公民应尽的社会职责。我相信在国家雷厉风行的疫情防控处置力度下,广州的餐桌上很快会迎来昔日的繁华。

南都:酒店业向来是城市经济的晴雨表,近些年来不断有高端国际品牌酒店聚集粤港澳大湾区,你是如何看待大湾区酒店业的未来发展?

罗慧馨:粤港澳大湾区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大湾区可以容纳很多优质的项目和酒店,前景不可限量。

我相信,越来越多国际品牌进驻,业内相互交流、互相竞争是一件好事。同时,当前酒店行业需要思考的是人才资源。如何吸引更多的、有才华的年轻人加入,这是酒店业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酒店业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人为本,酒店的服务需要有温度,而温度来自员工。

事实上,内地服务业近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但进步更多体现在科技突飞猛进,实质服务意识和素质是有所下降。而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服务意识和素质仍是略胜一筹。未来,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服务业亦可以考虑引进香港基层和中层劳动人才前来。我亦鼓励香港的有志青年前来大湾区内地市场寻找发展机遇,为推进粤港合作、大湾区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许爽

编辑:许爽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