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凉山诠释精准扶贫中国经验:实现脱贫与生态治理双赢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06-12 12:03

6月10日,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在京举办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第三次发布会。发布会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分东西部协作“山海情”、生态友好型扶贫和民族地区扶贫三个专题对14项案例进行了推介发布。

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系列发布会的宗旨是为更好地对脱贫攻坚中的成功案例和典型经验进行梳理研究、宣传推广,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此前两次发布会中,分别介绍了建档立卡、扶贫小额信贷、延安、毕节、兰考、井冈山以及驻村帮扶、河北阜平驼家湾、顾家台、湖南十八洞村、光伏扶贫和电商扶贫等11个典型扶贫案例。

pic_883762

农民在宁夏闽宁镇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采摘蘑菇(2020年3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东西部协作“山海情”

脱贫攻坚战中,除了中央对贫困地区“自上而下”的扶持外,还实施了东部发达地区同西部贫困地区之间的区域协作。研讨会会第一个专题聚焦“东西部协作”,分别介绍了宁夏闽宁镇、东西部扶贫协作、易地扶贫搬迁、扶贫车间四个案例。

据发布会推介,闽宁镇协作为区域发展合作树立了新标杆。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书记张文介绍,在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的帮助下,闽宁镇聚焦酿酒葡萄种植、肉牛养殖、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产业扶贫格局。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闽宁村升格为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搬迁之初的不足500元增加到14961元,增长近30倍。

pic_272489

浙江省安吉县“白叶一号”项目组在四川省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走访察看,现场了解“白叶一号”扶贫项目区域环境、周边交通、贫困群众辐射以及未来产值效益等多方要素(2018年7月12日摄)。    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浙江安吉黄杜村村民将“白叶一号”白茶苗,捐赠给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栽种。新华社发

东西部扶贫协作案例中,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副区长傅远超在会上介绍了湖州市吴兴区对口支援四川省青川县的经验:通过坚持自身比较优势和青川潜在优势,以相辅相成的方式,以十大工程引领探索形成“基地共建、主体共育、科创共创、营销共促”的“四共”模式。

东西部协作过程中,易地扶贫搬迁和扶贫车间作为两种专项扶贫工作模式,获得了广泛应用。“十三五”时期全国易地搬迁迁出区范围涉及22个省区市,约1400个县市,搬迁对象960万人。扶贫车间以发展地方产业,创造就近就地就业为主要目标。据统计,全国累计建设扶贫车间32600多个,吸纳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43万多人,带动406万脱贫人口增收。

pic_838109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缝制棒球(2020年11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一个战场”同时打赢脱贫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研讨会第二个专题主题为“生态友好型扶贫”。据介绍,生态扶贫即将“两山”理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既保证生态效益又探索经济效益。截至2020年,生态扶贫累计直接带动2600万人增收扶贫。在生态效益方面,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生态系统逐渐稳定、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强。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集边疆、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区、直过民族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怒江州政府副州长王仕平将怒江脱贫成效总结为“区域脱贫、整族脱贫、生态脱贫、素质脱贫”。在具体实践中,怒江以生态脱贫为抓手,加强生态护林员管理、培训机制。据介绍,怒江州生态护林员户均增收1万元,精准助力5.75万以上的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5%。

pic_882826

初夏时节,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绿意盎然,景色怡人。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已进入幼林抚育准备阶段。    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河北省塞罕坝林场的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破坏,而如今塞罕坝的林地已经扩大1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2%。塞罕坝林场副场长张建华介绍,塞罕坝人一方面以当地资源带动乡村发展农家游、土特产品开发、采摘等各种业态。另一方面,利用塞罕坝本身在造林绿化、苗木产业方面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生态与苗木产业。此外,塞罕坝林场还积极为当地人提供劳动就业的机会。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副主任罗朝立在推介生态扶贫成果时指出,生态扶贫为解决深度贫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着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的“中国智慧”。

pic_805154

在四川省雷波县莫红乡三峡新村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用普通话唱歌。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长期脱贫靠教育” ,培养本土化人才是可持续脱贫保障

重视人才对激发地区发展的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本次发布的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中有充分体现。

来自曾因“悬崖村”为海内外熟知的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贵斌在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雷波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举措。目前,雷波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综合评估达标率百分之百,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雷波中学2020高考突破了本科上线400人的大关,同时有两名同学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

语言不通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贫困的突出表现。由于语言不通,适龄儿童求学意愿弱,年轻人外出务工就业受阻,长此以往形成掣肘地方发展的恶性循环。据发布会推介,作为彝族主要聚居区的四川凉山地区,试点“学前学会普通话”,进行控辍保学、教育扶贫的有益探索,在第一阶段覆盖了凉山州内11个深度贫困县幼教点和6个乡镇村级幼教点共2724个,惠及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11.28万人。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副院长万君指出:“短期脱贫靠打工,中期脱贫靠产业,长期脱贫靠教育,通过教育培养本土化人才,是可持续脱贫的保障。”

pic_697458

通往四川省雷波县大坪子乡大坪子村的通村公路。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也要实现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据发布会介绍,2016年~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45.5%用于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用于产业扶持、教育提升、生态保护等等。民族地区的扶贫成果集中体现在西藏、四省涉藏州县、新疆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州、甘肃临夏州、四市州(湘西周、甘肃定西市、福建宁德市、赣州市)六项案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珉在点评中说:“脱贫攻坚进程中,一大成果是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包括西藏、四省涉藏州县等在内的欠发达民族地区实施定点扶贫、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社会扶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

发布会最后,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强调,未来要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仍需把握好脱贫过渡期,防止规模性返贫,科学应变,把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政策、区域性政策和特殊性政策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长期性政策、全面性政策和普惠性政策。


实习生 张婷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