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通过创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任务等实践,在克服国内城市发展进程中若干减污降碳共性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同时实现碳排放达峰、空气质量达标、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路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东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到。
深圳碳排放水平领先全国
王东告诉南都记者,深圳的碳排放水平在全国来说是非常领先的,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19年,深圳的碳排放强度相较于2005年下降64.6%。“这个数据很有意义。我们国家之前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也就是说,深圳提前了十多年,完成了国家要达到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王东表示。
在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过程中,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持续走高。2020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7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五年年均增长7.1%。产业发展也更具竞争力,一二三产业比重为0.1∶37.8∶62.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0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国城市首位。
在低碳发展上趟出一条路径
“我们一直在说,深圳在‘双区’驱动的背景下,在低碳发展方面到底要给全国带来什么样的示范和影响。这么多年的实践,深圳探索出了一条同时实现碳排放达峰、空气质量达标、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路径,其实就是很好的示范。”王东解释说,国内一些地区可能一听到碳达峰,就会担心会不会影响经济。深圳用过去10年的大数据来证明,碳排放达峰,可以与空气质量达标形成“双达”。这样的情况下,经济也可以高质量增长,进而达到协同“三达”。
王东进一步解释,深圳在过去十多年取得的低碳发展成就,是深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等不断优化的结果,既从源头治理,也从末端采取很多措施。“比如说深圳现在彻底淘汰了民用散煤和普通工商业用煤,核电、气电等清洁电源装机容量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77%。再比如说,深圳通过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淘汰落后的产业,优化了产业结构,对深圳的节能减排作出很大的贡献。”
当然,深圳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比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空间有限,内部挖潜减排的难度较大,新增能源消费需求大,以及短期内难以实现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等等。王东认为,未来,深圳依旧应该将重点放在提升能效,进一步改变能源结构上。另外,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十分重要。
建议联动港澳
探索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环境治理并不是单个区域、单座城市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协作。
王东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发达国家碳达峰规律、碳中和路径的借鉴,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为核心引擎,下大力气协调完善区域和城市碳中和的政策法规,科学制定减排措施,提升减排技术,一方面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一方面加快实现大湾区区域发展目标,为全国乃至国际社会提供大湾区城市群协同“三达”的发展经验。
”比如,深圳能不能联动香港、澳门,探索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港澳与内地碳排放权交易协同合作、区域联动。推动大湾区碳市场方案设计,共同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工作机制,纳入更广泛区域、更多行业,扩大市场参与者。“王东说。
采写:南都记者 颜鹏
制图:林泳希
编辑:黄海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达“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