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疾病谱变化、交通意外等创伤性意外增多等因素影响,慢性难愈性伤口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1.0%-5.5%,其临床治疗及护理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创面敷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自黏合、容易撕脱、促愈合等功能。但此类黏合材料存在一定毒性,对伤口有潜在的负性影响。因此,开发一种高性能的创面敷料,一直是生物材料领域的难题。
中山六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王辉、黄榕康团队根据章鱼吸盘的负压吸附原理,针对不同形状的创面开发出个体化水凝胶敷料,实现慢性创面的精准修复,为慢性创面患者提供了一种绿色、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相关成果于2021年7月1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杂志(IF 16.806),其中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黄榕康主治医师为第一作者,王辉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商珞然研究员和南京大学鼓楼医院赵远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黄榕康博士表示,海洋章鱼触角处密布的吸盘能在接触物体表面时形成一个个负压腔,因此能在水下环境紧密吸附在岩石等物体表面。团队受章鱼吸盘的启发,与南京大学鼓楼医院赵远锦教授团队合作,利用维纳加工技术,设计出一种具有微吸盘结构的贴片,生物相容性好,可以反复撕脱和吸附,一次性解决了目前自黏合敷料存在的生物相容性和二次损伤的两个难题。此外,理想的敷料还应具备个体化定制性能,可以针对不同的创面形状,实现精准覆盖和治疗。于是团队进行了第二步设计。
光固化水凝胶在制备过程中,可以根据照射激光的形态,形成各种形状的凝胶。基于该特点,团队在微吸盘贴片上注满一层凝胶溶液,凝胶形状由上面放置的中空光挡板来设计决定。而光挡板的中空形态则根据伤口的形状进行个体化设计,因此可以在微吸盘贴片的中间固化出对应伤口形状的水凝胶,保护伤口免于微吸盘的负压损伤。最后在凝胶内负载生长因子,可以有效加速伤口愈合。
王辉团队还与护理部叶新梅主任护师团队紧密合作,关注伤口造口的治疗,从临床难题入手,致力于伤口造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于2020年12月挂牌“全国肠造口护理联盟副盟主单位”。肠造口患者在接受肠造口关闭手术时,由于周围皮肤长期受到肠液的接触和腐蚀,术后容易出现皮肤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30%,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近年来,王辉团队致力于探讨新的手术方式来减少皮肤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该团队率先在院内推广改良式“十字”缝合方法,用于肠造口关闭手术的皮肤缝合,术后切口感染率从12.0%显著下降到0.02%,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发表在本土英文期刊Gastroenterology Report杂志(IF 3.651)。
除了从手术方式等手段来提高慢性创面的治疗效果外,王辉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发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来促进慢性创面的修复和愈合。慢性创面愈合不良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伤口的细菌感染。基于此问题,该团队受深海贻贝生物启发,设计了一种具备长效抗菌效果的生物材料,抗菌效果可长达2周,有望改善感染性创面的治疗效果,加速创面愈合。研究成果于2021年初发表在国内高水平期刊Engineering(IF 7.86)。
除了抗菌需求外,大部分慢性创面还需要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来加速愈合。水凝胶是一种亲水的三维网络结构凝胶,大部分水凝胶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以作为软组织的理想替代和修复材料。但水凝胶粘附性差,如何固定在创面表面,一直是研究的难题。海洋贻贝类生物可以通过分泌物的化学基团紧密黏附在各种海洋岩石等物体表面,受其启发,王辉团队与中山大学化学院吴丁财教授团队合作,设计了一种可粘附、拉伸、抗菌的水凝胶敷料。该水凝胶中含有丰富的儿茶酚基团,能够粘附于各种组织表面,并促进细胞的粘附和增殖,同时负载的季铵盐基团具备抗菌效果。相关成果于2021年初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IF 16.806)。
采写 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叶影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