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力、梦想、未来……人们越来越把这些和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在一起。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在这片沃土上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书写着个性多样的精彩生活。《湾区青年日记》敏锐捕捉这股湾区新浪潮,通过视频和文字,打造湾区青年的交流平台,分享他们的创新选择和机遇,给予更多人经验和思考。
85后香港青年李嘉林,是一位创二代,也是一位都市新农人。10年前,他跟随父亲的脚步来到老家惠州惠阳区秋长镇从事传统制造业的生意。看好农业的发展前景,7年前本想尝试种植火龙果的李嘉林却意外发现另一盘大生意,看似不起眼的蚯蚓,被人嫌弃的牛粪和果皮,给他带来了大湾区创业的第一桶金,在惠州做起养殖蚯蚓的生意。
随着生意的日渐稳定,李嘉林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希望创立一个香港青年农业创业基地,为粤港澳的新农人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香港年轻人来内地交流发展的同时,在优质农产品种植领域也能取得一些新成绩。
曾是香港首批水上直立板教练,时薪高达400港币
和李嘉林聊起他的过往经历时会发现,他是一位“闲不住”的人,10年前,还在香港的李嘉林一边在家帮忙做生意,一边兼职做水上直立板的教练工作,收入可观,生活安逸。
“以前很喜欢玩水上运动,刚开始是划龙舟,后来龙舟协会引进了水上直立板项目,我也跟着考取了教练资格证,成为香港首批国际直立板以及教练之一。”除去白天在办公室工作的时段,李嘉林的业余时间几乎与水为伴,划龙舟、教水上直立板两不误。假期时,李嘉林则会为国际学校的孩子上培训课,教他们如何玩水上直立板。
“以前学校夏令营,捣蛋就有我的份,那时反过来被学生们喊老师,还要教他们学水上直立板,挺有成就感的。”彼时,教练的时薪高达三四百港币,有时周末一天就能赚几千元不等,这种生活一度让李嘉林十分享受。
2019年12月,李嘉林荣任惠州市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然而这一份成就感和安逸感也给李嘉林带来了危机感,“生活真的很‘爽’,也在那一刹那间让我意识到,我在享受这份安逸,这可能会限制我的进步。”
毅然决定跳出舒适圈,李嘉林放下教练的工作,跟着父亲来内地做生意,一边尝试寻找新的商机。
回老家惠阳试水农业种植,误打误撞养起了蚯蚓
“家里在惠阳设有厂房,过去也跟随父亲来过内地,对内地的市场环境有个大概的了解。”在两地往返期间,李嘉林发现,农业种植或许是个新的商机。
李嘉林回忆,一开始决定种植火龙果是看到市场有潜在发展机会,惠州当地沿海独特的海洋气候为火龙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在当地也有不少人长期种植火龙果。“十年前火龙果还是非常有市场的,在当地常常能见到人开着车过来大批量采购火龙果,但也可以预判到,随着种植条件的逐渐完善和成熟,一成不变地种火龙果,也会有做‘烂市’(粤语不好卖的意思)的一天。”
为了让产品能够在市场有竞争力有显示度,李嘉林特地请教了香港的老师曾赞安,学习如何做好有机种植。
李嘉林分享,曾赞安是好朋友的父亲,也是香港有机认证中心的创办人,香港有机农业研究专家,是李嘉林在有机种植领域的启蒙人。通过曾赞安的介绍,李嘉林才知道通过蚯蚓能够让有机物、微生物等生长因子合理结合,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能起到抗病、增肥等目的,除了带来有机肥,也为火龙果种植带来纯净的土壤环境。
李嘉林在养殖棚内收蚯蚓。
“刚开始有想过在香港养殖,但试错成本太高,就把养殖地设在了内地。”李嘉林兴致勃勃地买来了四斤蚯蚓,并开始在自家厂房后的空地上开始尝试做培育。
推着三轮外出铲牛粪的他,曾是当地的一个笑话
如何给蚯蚓搭建培育床,蚯蚓吃什么?怎样才能养出肥大的蚯蚓?敢开始,李嘉林在蚯蚓种植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例如根据指引给蚯蚓搭建了培育床,撒上牛粪做饲料,到晚上发现蚯蚓都跑上泥土表面。那时李嘉林一度以为是蚯蚓爬出来觅食的表现。兴奋地和老师反馈了观察情况后,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蚯蚓爬出土壤外并非觅食,而是想逃跑的表现,因为培育环境条件不适宜才会钻到表面,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出现过蚯蚓死亡的情况。
“怎样才能给蚯蚓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当李嘉林向香港的老师发出求助信号时,只收到了三个“试”字。李嘉林笑着说,老师的回复一度让他觉得这是在糊弄人,甚至质疑老师的专业性。
思想斗争的过程中,李嘉林决定和自己和解,“既然老师让我去试,那就把老师教过的各种方法都试试。”一边回顾学过的种植知识,一边上网收集资料,同时一边组建了QQ群和全国各地的蚯蚓养殖者交流,学习不同的养殖信息。
“和不同地方的人交流后发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怎么把蚯蚓养大养肥,好卖出一个好价格。”李嘉林了解到,市面上的蚯蚓养殖方式都是一个套路,哪怕是身处不同地区,一年四季都采用同一个方法养蚯蚓,不懂变通的情况下,蚯蚓养不大的同时,让蚯蚓养殖市场市场形成无差异化经营,蚯蚓的价格也很难有竞争力。
为了寻找合适的蚯蚓品种和养殖方式,李嘉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尝试,那段时间,李嘉林成为了当地人讨论、取消和嫌弃的对象。因为在惠阳秋长镇上,不少当地人都知道,时不时就会有个人推着三轮车出来拉牛粪找果皮回工厂里。
李嘉林在养殖棚内收蚯蚓。
“新鲜的牛粪气味会比较重一点,但气味消散后,其实并不会有什么影响。”然而知道的人并不多,李嘉林还记得,刚开始把牛粪拉回工厂,往地上一撒时,有工人吓到次日就离职了。家人也由此产生了意见分歧,一度向李嘉林发出“劝退”信号。
经过大半年试验,李嘉林发现,老师当时所回复的“试”,便是将教过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论证,也由此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蚯蚓养殖方法。最终他顺利找到了品质好,易于饲养的品种,也找到了合适的牛粪供应地。如今每天需要从广州增城区拉牛粪到惠阳,经过处理后再作为蚯蚓的主要肥料。
随着养殖工作逐渐稳定,2019年左右,在当地团委的帮助下,李嘉林顺利成立了紫电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蚯蚓养殖产业。
“一开始是希望养蚯蚓来作为肥料,没想到变成做蚯蚓的生意。”李嘉林回忆,由于蚯蚓繁殖快,有机肥形成后,为了处理掉多出来的蚯蚓,便尝试向各地的渔具点和钓鱼场推销蚯蚓,没想到蚯蚓到受欢迎,且产品非常有竞争优势,在市场平均价格低于两元的情况下,李嘉林的蚯蚓能卖出2.5元一盒的价格。如今李嘉林的蚯蚓占了珠三角市场的1/5左右的份额。
不仅如此,李嘉林还发现,蚯蚓不仅能作为肥料和饲料,还有生物医药公司也找了过来,使用李嘉林所饲养的蚯蚓提炼蚓激酶作为抗血栓药的一个主要成分之一。李嘉林透露,近期他还和惠州当地一所大学的台湾教授吴信达一起合作,尝试将蚯蚓的粪便加入到猪饲料中,以此降低猪体内某种病毒的产生。
如今的李嘉林,已成为了蚯蚓养殖行业李的半个专家。2019年时,他曾在第六届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农业农村初创类项目三等奖。这段时间里也有不少人还会请他去为蚯蚓养殖提建议。
李嘉林在给分装好的蚯蚓打包装,晚上是比较固定的发货时间。
李嘉林坦言,“蚯蚓养殖,市场还是缺乏规划化养殖的标准,大部分人的养殖方式都是口口相传或是照搬别人的养殖模式,一年四季采用同一个方法养蚯蚓。”要让养出来的蚯蚓具备市场竞争力,需要的是不断专研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学习更是必不可少,还要敢于试错,才能从中找出合适的蚯蚓养殖方式。
希望能为香港青年搭建农业领域的创业交流平台
除了是新农人,李嘉林也是惠州当地的青年联合会委员,他心系青年工作希望能够为两地青年交流做一些事情,这一期间,他还创立了香港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
李嘉林透露,身边已有不少对农业感兴趣的朋友也希望来内地了解市场寻找商机。目前已经有三个正在隔离的朋友已经来到内地,准备参与到“香港青年农业创业基地”项目中。
据介绍,为了让更多对农业感兴趣的香港年轻人有机会了解和认识内地的农业种植市场,李嘉林透露,他计划发起成立“香港青年农业创业基地”,通过联动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香港有机农业生态研究协会等资源,为有志投身农业的爱国爱港青年设立一个创业交流平台。为青年人提供农业知识培训、项目规划、生产指导等服务,同时将专注于农业领域的创业项目孵化,帮助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农业行业。
李嘉林的其中一处养殖场占地面积达30亩。
项目会立足于蚯蚓养殖,利用蚯蚓生产有机肥,打造循环农业生态链。“因为惠阳当地对农业对支持力度不大,项目要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合适落地的地方,之前也有考虑过增城,目前养殖蚯蚓的主要肥料都来自增城,如果基地设在当地,成本会降低很多。但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评估是否合适。”李嘉林介绍。
“香港地方小,种植业并非强项,对农业感兴趣的青年在香港很难找到发展的机会。但来到内地他们可以把一些国外的前沿理念带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发挥香港青年的优势。”在李嘉林设想中,未来该创业基地还有机会发展成为粤港两地农业合作示范点,让香港青年为内地的现代农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林耀华
图片:南都记者 林耀华 刘威
视频:南都记者 林耀华 刘威
编辑:陈蓓蕾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逐梦湾区-聚焦港澳台青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