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法医病理学家周雪良逝世,遗体捐给母校!法医秦明悼念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1-07-19 17:15

7月19日,南都记者从南京医科大学获悉,我国著名法医病理学家、该校法医学科开创人之一周雪良因病医治无效,7月13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8岁。早在1998年,他就加入了南医大志友组织,申请无偿捐献自己的遗体给我国的医学科学事业。7月15日,周雪良追思会及遗体告别仪式举行之后,他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母校,成了在校生们的无语良师。

从事法医工作近七十载,周雪良检验过上千具尸体,参与办理过“黄静案”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案件,被誉为“法医园地不老松”。他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学界、业界人士纷纷悼念,法医秦明也在个人微博写道:“一路走好,请放心,您的后辈们会继续努力。”

微信图片_20210719162710.jpg

周雪良。(图片来源:南京医科大学校友会)

一心学医的青年,成长为法医学泰斗

1923年,周雪良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因父亲早早病逝,他一心想成为临床医生,1946年考入江苏医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后来却因应国家需要,走上了法医学的专业道路,是南医大历史上第一届法医专业毕业生。

本科期间,周雪良师从现代法医学家汪继祖,1951年大学毕业后,又参加了原卫生部开办的第一届法医高级师资培训班,受业于中国现代法医学奠基人林几,1953年结业后回到母校江苏医学院任助教。

1958年至1984年间,他远赴新疆,支援新疆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建设,成为新疆地区法医学的创始人,1980年升任副教授;得知母校匮乏人才,他又连写17封申请书,于1984年如愿回到了南京医学院工作,1987年退休。

然而,周雪良退休不离岗,1987年被母校返聘,此后多年一直是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授权签字人、司法鉴定人,并被聘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医科学高级顾问、南京市公安局法医学技术顾问,直至90多岁高龄,仍坚持在教学、科研、检案一线。

晚年,周雪良回顾一生的职业经历时谈道:“虽然年轻时候很想当医生而没当成,但现在对比起来,医生看病人多,我看死人多;他(们)还病人一个健康身体,我还逝者一个公正结果,这也让我觉得很幸福。”

曾为“黄静案”等上千案件做司法鉴定

“在客观证据面前,所有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  ”做了一辈子法医的周雪良曾坦言,“深感死因鉴定(关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安定秩序,务求实事求是,勤奋敬业,公正无私。”

在他看来,干法医这行要先过“怕”字关,克服心理恐惧;第二关是“苦”,尸体常常是又脏又臭,但每次解剖取样都需要3个小时以上,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鼻子已经练成了“老油子”;第三关,则在于“难”,完成一具尸体的检验工作,至少需要24小时,遇上特别疑难的案子,一两周都未必做出来。

河南两名男子在酒后打闹,其中一人用酒瓶砸中另外一人头部,致后者当场死亡。当地公安机关得出的结论是:死者脑部血管畸形。如果是这样的话,嫌疑人没有刑事责任。但是周雪良对于脑血管畸形有过多年的深入研究,经过检验,他判断死者系大脑表面网膜下广泛出血致死。

2003年,湖南发生女教师黄静裸死案,轰动全国,周雪良也曾参加过该案的司法鉴定。最初法院将黄静的死因判定为心脏疾病导致急性心肺功能衰竭而死,属于正常死亡,男方不负任何责任,而黄静的家人认为,是男友暴力强奸未遂导致了她的死亡。周雪良和同事们后来发现,死者在膝盖后部的腘窝等不易被触碰的地方都有出血。最终判定结果为:男方承担50%的民事责任。

从事法医工作近七十载,周雪良亲自尸检、复验的案例超过千例,许多疑难案件因为死因的正确鉴定而“扭转乾坤”。案情昭雪的背后,司法鉴定人员也承受了许多压力,甚至威胁。比如前的河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家属就曾经找到周雪良的门前。

据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介绍,多年来,由该机构办理的多起影响重大疑难案件,都由周雪良亲自审核把关,给出关键性的指导意见,从而为司法鉴定所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业内行家的好评。

该校青年教师称,“立足尸体,重视现场,参考案情,彼此印证”,这是周雪良从事法医鉴定6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他们从中明白了,法医要“替死人说话”,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凭印象办事,不能受威逼、利诱。

退休多年仍每天到校上班,遗体捐献给教学

身为教师,周雪良在三尺讲台上的风采同样令人怀念。

南京医科大学法医系的青年教师们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周雪良是年轻一辈的楷模。给本科生、进修生上课时,他总是承担最难讲的部份,每次上课都会重新备课、试讲,从不上“无准备之课”:“周教授上课,声调永远是那么地平和,不急不慢……他的课堂里总是坐得满满的,不是他讲得多生动,而是有吸引力,因为他会结合自已办案的体会,把法医学理论讲深讲透。”

微信图片_20210719162723.jpg

周雪良和年轻人讨论案例。

退休近30年来,周雪良仍然每天坐公交车到学校上班,身体很是硬朗。被问及“长寿秘籍”时,他回应说,只要处世公允,心态从容、淡然,自然就会身心健康。

近两三年,周雪良逐渐不再直接办案,但他仍然心系法医学教育,多次在镜头前勉励年轻学子:“要踏踏实实,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早在1998年,他就加入了南京医科大学志友组织,并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那时,遗体捐献甚至还未在医学院校内部普及,而他想做“第一个”,因为深知解剖课“学生多、尸体少、实操不足”的情况:“我学的是这个专业,最后也要奉献给这个专业,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 ”

7月15日,周雪良追思会及遗体告别仪式举行之后,他依愿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母校,成了法医系在校生们的无语良师。

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在讣告中写道:“周雪良教授毕生奉献于我校法医学学科,致力于我国法医学事业发展,坚持在一线工作近70年之久。周教授一生光明磊落、真诚和善,是学界楷模、社会典范、国家栋梁。”

采写:南都记者 婧婧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逝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