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泉水和方便面之争:在网络热度之外,灾区群众还需哪些物资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08-02 17:13

河南暴雨后,再次出现了全国驰援的场面。驶在河南的高速上,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挂着红色“驰援河南”横幅的货车。不过,经历初期的手忙脚乱之后,网络上也出现很多“理性捐赠”的呼声。

最常见的一条是,呼吁不要再捐赠矿泉水和方便面了,灾区更紧缺其他物资。卫辉市在严重内涝后也曾公开发声:因车辆较多,出现交通拥堵,已严重影响救援,恳请非必要、非公务人士不要再自行前往卫辉市。

pic_911843

7月24日,在郑州市中牟县白沙镇,居民搬运爱心饮用水。前段时间河南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多部门迅速部署防汛救灾措施,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2008年汶川地震后,社会力量参与灾难应急救援的程度越来越深。遇到大灾大难,公众捐赠的热情也愈发踊跃。而每次救援都面临的一个待解问题是,如何让政府与民间救灾资源同灾区需求更好对接?

有超过十年灾难救助经验的壹基金助理秘书长沙磊,也是此次壹基金在河南的前方负责人。他告诉南都记者,灾区需求一直在动态变化,需求传递到公众,公众再作出感知和回应,有一定滞后性。而民间专业救灾机构会与当地政府部门配合对接,更可对不同乡镇村的物资调拨情况做好调整和适配,避免物资发放不平衡。

“紧急救援阶段捐赠量大,而需要大量资金的家园和生计重建、包括长远应对未来其它灾害能力的提升等缺少关注,”沙磊表示,公众对灾难的关注时间可能只有一个星期,当关注度下降,救援队离开,老乡面临的还是一片狼藉的家园,需要清淤和消杀,需要重新洗晒家具。

WechatIMG378.jpeg

另一方面他认为,除了受到普遍关注的大灾大难,亦需要关注中小灾害。为此,需要提升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的能力,提升当地社会组织、社会救援力量的专业性,才能有效回应这些灾害。

以下是南都记者和沙磊的对话

灾区需求动态变化,呼吁关注重建等长期需求

南都:在救灾的不同阶段,对哪些物资的需求最迫切?

沙磊:整体上看,紧急救援阶段,一线救援队的救援装备最受欢迎。紧急生活救助阶段,老乡安置期间急需的生活物资例如恢复正常饮食所需的米面油、住宿物资、灾区防疫消杀等是刚需。

过渡安置阶段,也有很多生活方面的需求。我们会更关注儿童的需求,因此壹基金设立的灾后儿童服务站项目最受孩子们欢迎。重建阶段,恢复生计、增强社区面向未来的减灾能力,尤其是自救互救能力的社区救援队项目,受到应急管理部门、乡镇和村民的欢迎。

其实灾后的物资需求是多元的,不同的灾害类型,不同的区域都有变化,城市和农村各有特征。在洪涝灾害发生后,最初主要是郑州市民在求助,特别是停水停电、信号中断的高层小区、老旧小区。他们面临紧迫的生活需求,如食物,饮水。同时也存在个性化需求,如病人、孩子。这是城市灾害的特征。

但在农村,因为通讯中断形成信息孤岛,初期我们不了解情况。不过,农村的需求也有一定规律性,对应急生活的物资,对安置点保暖睡觉清洁的要求,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南都:物资紧缺时,怎么办?

沙磊:倾向于受灾严重地区、偏远乡镇。

南都:救灾进入中后期,很多声音呼吁不要再捐方便面和矿泉水了,应该捐其他物资。对于这些情况你怎么看?

沙磊:灾区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需求传递到公众,公众再作出感知和回应,有一定滞后性。实际上在灾情发生后的前三天,饮用水和方便食品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洪涝灾区,家里屋子所有东西都被水泡了,饮水系统中断或污染、食物缺乏时是刚需。每到发灾的时候,公众确实偏爱捐赠水和方便面,这种热情是非常让人感动的。

但从民间募捐到物资送进灾区,通常需要3~5天或者更长的周期,导致时间上存在错配需求降低。也要明确谁对物资有需要,城市地区可能很快恢复供水供电,但乡镇需求还是很大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还会接到送水的需求。

随着时间推移,灾区需求改变,根据人身体的需要,恢复正常饮食吃上热饭热菜,有洗漱用品,有卫生用品,有帐篷、有睡袋、有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尽快恢复常态生活的需求显现。应急的几天过了,就要回到常态考虑常态下人和村子的需要。

对于老乡来讲,更需要的是紧急救援阶段后的重建家园的需求。公众对灾难的关注时间可能只有一个星期,当关注度下降,救援队离开,老乡面临的还是一片狼藉的家园,需要清淤和消杀,需要重新洗晒家具。所以我们也希望,公众更多支持灾后重建阶段的需求。

避免只聚焦“热点灾区”,建议通过专业机构捐助

南都:此次河南汛情初期,郑州是全国关注的焦点。而后,我们也听到各地传来很多“请关注我们这里”“我们这受灾也很严重”的呼声。你怎么看这种现像

沙磊:发灾之后公众的援助热情可能会受到媒体热度影响,形成所谓的“热点灾区”,大家的关注热点集中在某一区域,但其他区域也在遭灾,比如荥阳、巩义、新密、登封等地也是很重的灾区,但因为达不到热度,受到的关注度少。

十几年来,我们救灾时一直呼吁,关注受灾地区的真实需求,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不仅要关注“热点灾区”,也要有系统判断和规划,政社协同,与当地政府沟通,纳入整体的“大盘子”,把资源投入到更有需要的地方,尽量雪中送而非锦上添花。

南都:近年来的大型灾害中,“重复捐赠”的情况一直存在。如何更好对接灾区需求与民间捐赠?

沙磊:公众热情让人感动,要鼓励和感谢。但自发捐赠款物到灾区,面临不掌握需求、交通情况、人力物力情况的动态变化、以及捐赠数量和村民数量匹配不足等信息不对称情况,零散的小量实物捐赠会对地方政府根据各个村、社区统筹分配物资带来一些挑战,例如有些村子、有些村民拿到,有些没有拿到,这些矛盾,会对基层政府带来一些压力,这是基层干部头疼的,因此通盘统筹协调分配很重要。

紧急救援阶段捐赠量大,而需要大量资金的家园和生计重建、包括长远应对未来其它灾害能力的提升等缺少关注。总体来说,机构的业务领域有救灾业务的、长期参与灾害工作的慈善组织会更有经验且专业一些,他们都会跟当地政府部门对接配合政府对不同乡镇村的物资调拨情况做好调整和适配,避免物资发放不平衡。但是公众对公益尤其是每个专业领域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媒体更多引导公众关注灾区的安置重建需求,平衡捐赠热情与实际需求的匹配。。

南都:这次灾难中,从启动应急响应到送进去第一批物资,你们用了多久?

沙磊:24小时之内,第一批救灾物资是从壹基金郑州备灾仓库发出的。

南都:在灾区我们也看到,很多人自驾、组成车队或租赁货车从全国赶过来赠送物资。但卫辉市也曾公开呼吁,因车辆较多,出现交通拥堵,已严重影响救援,恳请非必要、非公务人士不要再自行前往卫辉市。对这种情况,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沙磊:灾后救援道路通畅对保障救援很重要,灾区环境复杂且危险,灾区需求动态变化,不建议自驾前往灾区运送物资,一是私家车自驾运输量小效率低挤占紧急道路资源,二是比较危险。

发展本地救援力量,关注中小灾害应急

南都:刚才谈到时间错配,一般民间专业的应急救灾机构反应时间是多久?

沙磊:建立备灾仓库很重要。一般来说,跟据灾害的发生规律,我们可以预判需要哪些物资。所以壹基金设计了家庭救灾箱,提前采购了帐篷、彩条布等备灾物资。这类物资平时不常用,临时采买非常困难,公众捐赠也比较少,需要提前储备。

壹基金在全国20多个备灾仓库,一类是大型仓库,储存重大灾害所需的耐存储物资。一类是小型仓库,通常是与合作的社会组织共建。这样物资储存在离灾区最近的地方,就能快速回应,规模化响应。

对于不耐储存的物资,更需要在地的应急机制。我们通过“壹基金企业联合救灾平台”,与大型企业形成协约。例如,我们与可口可乐中国开展了“净水24小时”项目,在发灾后的24小时内,从离灾害最近的瓶装厂、供应商提供瓶装水。这样的响应机制非常快,而且解决了备灾物资储存和保质的需求。

即便有了物资,也要跟据灾情发生的规律做人员能力建设。全国二千八百多个区县,我们希望在灾害多发区建立社会救援队伍,支持他们的培训、能力建设、装备,提升他们响应灾害的能力和机制。

南都:本地社会救灾力量能发挥哪些作用?

沙磊:大灾之后往往是大量资源涌入,而中小灾又很少受到关注。我们也呼吁大家尽量关注中小灾害,中国二千八百多个个区县,每年大概有1000~1200个县受到灾害影响,这些灾害下的村民其实一样受灾。应该多关注常态下的中小灾害,提升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的能力,提升当地社会组织、社会救援力量的专业性,才能有效回应这些灾害。

我们一直强调属地化救灾,近十年过来,政府出台了很多文件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加大了对救灾类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这次救援,河南本地救援队伍的声音很少,因为发灾后第一时间就已经在行动,进入灾区后信号中断。这次参与应急的河南本地救援队,大大小小也超过百支。

南都:此次参与救灾的大型社组织之间是否有协调机制?

沙磊:有一定的协调。一是通过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成员机构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招商局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学院。二是通过中慈联救灾委和这次应急管理部发布的社会力量对接平台。参与这些平台的组织会共享信息。

在线求助信息可辅助判断灾情,网络传播存在滞后性

南都:暴雨过后,河南很多地区通信中断。这种情况下,你们是怎么拿到各地灾情信息的?

沙磊:灾害发生后,壹基金对接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或下设的社会力量对接平台,依据灾情信息,参考人道救援基本标准,深入受灾乡镇评估灾情和受灾群众在食物、饮水、安置、环境与卫生等方便的需求,和当地一起制订回应方案,采购并运输和发放。

整体上,我们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和媒体发布的信息,也会看受灾地区公众通过新媒体发布的现场情况,然后去一线做灾情和需求评估。这次,我们也参考网络上的卓明灾害信息中心发布的在线文档,动态跟进灾区需求和回应方案。

对于救援信息,我们可以在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拿到第一手很及时信息。确实这次挑战非常大,因为暴雨造成了通信和道路中断,完全没有信号,形成了信息孤岛。

2016年7·19河北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也存在这种情况,当时通讯主要靠卫星电话,联络主要靠走路。我们的经验是,找到这些村镇原有的资料,以此大概判断受灾情况。救援队在一线的行动也直接接受各级指挥部的调遣。

南都:如何联系到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

沙磊:壹基金成立后一直在做救灾,我们在平时就与各地的应急部门建立了定期的交流、沟通、汇报机制。我们也在推动当地的社会组织,去跟当地的业务部门沟通。这样在灾难发生时,联系就会比较顺畅。

南都:近几次灾害中,“在线表格”汇总了大量个人求助信息,你们会参考吗?

沙磊:我们主要看整体趋势,研判各地物资需求。网络信息比较零散,但可以看出哪个片区求助热度较高,为下一步整体调度做规划。

南都:一些已经解决的求助信息,还是不断在社交网络上传播。

沙磊:总的来看在线文档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有人和核实、查重、响应,对于个性化、具象化的需求进行回应是十分高效的。。

南都记者宋承翰 谭庆驹

编辑:潘珊菊

3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