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优势慢慢消失、平台内卷、套路升级...购物节不香了?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1-08-05 17:53

4.jpg

奥一实测研究院历时三个月监测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电商平台、500余件商品发现:

有商品“618”前突然提价超千元,心心念念折扣价偷偷变成收割价

8成受访消费者表示“价格不划算”

你身边还有人愿意在购物节购物吗?虽然今年各大平台“618”的战绩依然辉煌,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年轻人已普遍对购物节产生了疲惫感,购物疯狂不再,价格优势也不再。

“刚买过的东西,价格立马腰斩。”

“差一块可以减40,凑单就要浪费时间,不凑单觉得亏了一万。”

“各种花里胡哨的优惠把我整晕了!直接告诉我打几折不好吗?”

“从不参加购物节,都是数字游戏,实际价格一点也不便宜。”

昨日,奥一实测研究院报道“618消费体验”引发不少网友共鸣。曾经那么火的消费狂欢日,怎么就变成了今天这样?


购物节促销不香了?

公开资料显示,618源自京东。从2013年起,天猫淘宝)、苏宁易购、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陆续加入,久而久之“618”就变成了与“双11”齐名的电商购物节。

最初的购物节通常只有一天,玩法也相对简单,直接打五折或全场满减。随着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各种购物节不断涌现,时间跨度越拉越长,玩法更加多元。购物返券、优惠凑单,预售抵扣、跨店津贴、叠猫猫、定期签到,拉人赢红包、玩小游戏组队PK获得补贴等等。

“现在参加个购物节怎么这么难啊!”各项繁复的规则令消费者们不知所措。

“本来超困11点就想睡觉,努力等到0:00开始付尾款,结果发现有个面膜要12:30才能付,又等到12:30,凑了半天又发现‘200-30’和‘199-20’的优惠不能同时使用,白算那么久,我又得重新凑单!”刚参与过这“618”购物节的小丽(化名)向记者吐槽:“购物节不仅让我觉得自己数学不好使,而且觉得自己脑子也不好使。”

除了烧脑的玩法令人心累,商家各种“套路”更是令人对购物节提不起兴趣。95后的小黎(化名)告诉记者,往年“618”自己都是“做好了‘吃土’的准备,掐着点下单。”但是今年,她并没有在“618”买多少商品,“大概花了一百不到,就买了日用品。”她觉得,如今“618”的活动时间越来越长,早已失去了新鲜感。而且“都是商家玩价格游戏”,最终算下来“并未感觉到多省钱,还不如我家楼下超市优惠力度大。”

“记得大约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参加双十一,真是实打实的优惠,全部半价(5折)。后来购物节变多了,规则也变多了,每年算算算凑凑凑,好累……”曾经每逢购物节“疯狂买买买”的陈小姐(化名)告诉记者:“我现在从来不在电商购物节上买东西,不仅算得累,而且有些价格还不如平时便宜。”


营销成本增加,价格优势逐渐消失

物美价廉曾经是电商引以为傲的优势,如今随着营销成本的增加,这一优势在慢慢消失。平台经营成本增加导致商家利润收缩,进而使电商商品价格优势降低。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如今传统电商市场趋于饱和,“流量”逐渐由增量竞争转变为存量竞争,这导致平台对商家收取的佣金或手续费、广告引流、推广费用等成本在增加,使得某些不法商家可能通过“虚假促销、以次充好”等手段降低成本。

此前有网友抱怨,自己在电商平台买了一罐奶粉,本以为讨了大便宜,谁知道去逛超市时才发现,超市里的同款奶粉,日期比自己买的新鲜,价格还便宜了22块钱。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某电商平台经营多年的一位店主告诉记者,“2008年宣传费是一两毛,但是现在宣传费变成了几块钱”,涨幅高达十几倍。再加上“快递费、包装费以及折扣活动,这些都是要钱的!”商家利润开始收缩,商品价格自然不可能再有优惠。

而购物节本质上是电商平台的一种营销,虽然商家和平台都在努力变着花样提升用户的消费动力,但在“百亿补贴”等方式成为常态的当下,如何寻找突破口仍然是一大考题。

记者发现,与往年不太一样的是,今年“618”略显沉寂。这一点或许从“618”战报中可看出端倪:阿里未披露GMV 数据,多强调品牌参与度;京东相对此前几次电商大促增速有所放缓;拼多多继续走低调补贴路线;抖音、快手倾向推动商家直播增长;品牌商往年风风火火按时点、按销量晒战报的行为明显减少……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认为,如果将618看作与“双11”比肩的大促季,今年的情况与往年相比有很大差距。

他分析指出,今年“618”略显沉寂的部分原因与监管层对电商行业“踩下了刹车”有关。自从监管层反垄断、反“二选一”以来,“618”期间电商平台、商家及用户都被迫回归理性。


平台内卷,购物节不再稀缺

平台内卷是电商促销失去吸引力的另一原因。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现存近402万家电商相关企业,2021年前五个月新增46.41万家,同比增长35%,平均增速远高于同期电商市场规模增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电商领域各类购物节已经超过100个,早已不再稀缺。女神节、宝宝节、年货节等五花八门的购物节,几乎月月有活动,天天有折扣,每次优惠力度与那些大型购物节也相差无几。

此外,已经常态化的带货直播也消化了大部分年轻人平时的购物需求,再加上目前市场上的一些特卖APP,想要挑选优惠商品的机会随时都有,消费者根本不用等到“一年一次”的电商大促,更何况还有各种劝退的优惠算法。

今年 “618”前后延续一个月之久,从购物节变成了购物季,消费者购物需求早已被提前满足。

与日渐“审美疲劳”的消费者相对应的是不断涌现的新商家。从最新的 “618” 数据来看,今年“618”天猫共有25 万个品牌、1300 万件商品参加,参与品牌数为去年同期的 2.5 倍,其中 4.4 万商家为首次参与“618”,140 万款为新品首发;参与抖音“618”活动的商家总数为2020 年的 2.9 倍。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中国电商正在进入存量市场。”在电商内卷之下,平台的利润越来越集中,而商家和主播的利润越来越低。产经观察家、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告诉记者,随着电商大促的多年发展,活动时间被延长,环节也在不断增加,消费需求被提前释放。但在这一过程中,电商平台对供应商的提前备货要求、各种促销政策的捆绑等力度在不断加大,产业链各方在感到压力的同时,问题也会不断出现。这对于促进销售以及产业健康发展“并没有本质上的帮助。”

“整个电商平台当前都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对于第三方的入驻商家。”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对于入驻商户来说,参与618等电商大促可以获得流量,促进销售增长。但是购物节的折扣带来的成本一般情况下是由平台与商家各自承担一部分,双方都需要节约成本,“最终的结果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套路。”


套路升级,购物节遭遇信任危机

以前,大家喜欢电商购物节根本原因无外乎是力度大的折扣优惠,“那种在零点一到拼手速抢优惠的爽快至今难忘”。但近些年里,在平台和商家各种套路下,购物节正在遭遇信任危机。

奥一实测研究院在“618价格监测”中发现,受监测的500余件商品里,有约12%的商品是“先提价再打折”;约10%的商品在“618”期间涨价;还有商品购物界面显示“秒杀169元,267天最低价”但事实上五天前,该商品售价为143.65元。

3-1.jpg

“现在的618会场充斥着各种红包、种子、预付款等组合满减,但是实用度却不高,还有各种限制。”消费者张先生(化名)吐槽,他抢到了满299减50的券,结果发现店内商品定价都是298,凑来凑去的越买越多。而且,到付款的最后,却发现购物车商品和预售商品是分开结算!根本用不了优惠

张先生认为,消费者之所以愿意参与品牌预售,本身就是一种对品牌的信任和肯定。而品牌如果不能给出积极正向的“回馈”,反而各种套路,最终都会造成消费者对购物节的热情越来越小。

“商家与平台都是逐利的。”快消品新零售专家鲍跃忠指出,“当商品销售增长遭遇瓶颈期,为了推动营收与利润的增长,平台或商家便可能采取不良手段。”

但与线下市场不同的是,电商平台的违法手段更具隐秘性。丁少将指出,例如“先提价后降价”的行为,由于消费者无法做到实时的价格监测,存在信息差,通常难以被发现。“这就需要监管层面不断加强、细化。”



监制:谢艳霞

策划:谢江涛 高春明

统筹:管玉慧

执行:管玉慧 张洁莹

测试团队:卢若情 林思思 张洁莹 黄缤 秦瑜娜 冯潇慧

编辑:管玉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奥一实测研究院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管玉慧5106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