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鲍十:广东红色文学注重生活气息渲染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8-08 22:35

8月8日,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报业289艺术、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的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下午茶”活动于线上举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鲍十,以“中国红色文学漫谈”为主题进行交流与分享。

鲍十在文学创作领域深耕多年,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拜庄》,长篇小说《痴迷》、《好运之年》等。作品被多种选刊选载或收入各种年度选本,中篇代表作《纪念》曾被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WechatIMG2843.png

鲍十

“红色经典带给我最初的文学启蒙”

鲍十认为,红色经典“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重温过去的艰苦斗争与辉煌成就;而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写作与表达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少年时代,鲍十便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他将这段阅读过程比喻为“吃书”:“我生长在农村,没有图书馆,只能从别处借书,本村借完就去外村,走十几里路不在话下。”因为着急归还,借来的书籍他都如饥似渴地在几天之内快速“吃完”。

鲍十大量阅读的年代,正好是红色文学蓬勃发展并受到广泛欢迎的时期。“红色经典带给我最初的文学启蒙”。鲍十介绍道,他最开始阅读的红色文学包括刘流的《烈火金刚》、柳青的《铜墙铁壁》等小说。“小说中的英雄事迹带给我极大的精神触动”,从这些小说中,鲍十不仅了解了形象化的历史事件,还形成了对于文学的最初兴趣。

除了本土的红色经典,鲍十的阅读范围还涉及外国尤其是苏联的红色文学。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与冬妮娅的美好形象让他深受感动。他认为,红色经典在展示特定历史事件或英雄事迹之外,往往还能把握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给读者以触动。这也是它们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红色经典中的广东力量

近现代的广东是一片革命热土、文艺沃土。鲍十表示,在红色经典的创作热潮中,广东不仅没有缺席,还贡献了多部优秀作品,汇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欧阳山的《三家巷》“不仅代表着广东的文学成就,它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写以及对于革命历史的忠实记录,还使它成为中国红色文学中的经典名作。”此外,陈残云的《香飘四季》、黄谷柳的《虾球传》以及梁信的《红色娘子军》等作品对革命年代或建设时期进行了忠实记录与形象表达,同样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鲍十总结出广东文学相比于北方文学的差异:北方文学常常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与戏剧化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广东的红色文学更加注重生活气息的渲染,因而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展示出地域风情与人物性情。

这些红色经典已经成为广东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当下,如何充分开掘并活化这类资源?对于这一问题,鲍十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保护相关物质遗产,为读者们理解经典、追忆作者创建物质载体,如设立欧阳山纪念馆等;第二,利用新兴文艺形式和现代媒体技术,对以往的红色经典进行二次创作,继续扩大其影响。

多看、多思与慎写

谈到目前的创作计划,鲍十介绍道,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继《岛叙事》之后,创作以海岛为背景的系列小说。完成这一心愿后,“我还会结合在广州的生活见闻,创作类似于《冼阿芳的事》这种反映广州风土人情的作品。”

WechatIMG2844.png

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与创作经验,鲍十还向年轻写作者提供了三点建议:第一,“多看”,只有通过阅读大量中外文学经典,才能不断总结,形成自己对于文学的系统性认知。第二,“多思”,好的作品蕴含着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创作者对于要反映的主题不能浅尝辄止,在将主题形象化之前必须经过深入探究。第三,“慎写”,对于作家来说,“不求多,只求精”,有一部作品传世即是幸事。“为了写作而写作”往往会使创作者劳碌不堪,且无法保证创作质量。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编辑:许晓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