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从合资公司东风雷诺退出的雷诺品牌,如今准备换一种身份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8月9日,南都记者分别从雷诺集团和吉利控股获悉,双方已经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双方将合作打造混合动力车型,并在中国市场落地。
雷诺集团介绍,亚洲的混合动力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双方合作将瞄准这一机遇,共享资源和技术,并以中国和韩国为重点市场开展合作。
去年4月,雷诺一度告别国内乘用车市场,在吉利伸出援手后,这个法国品牌试图二度发力中国市场。
一反常态:新车平台将来自自主品牌
以往中外车企进行合资,技术平台多由外资提供,但在这次合作中,吉利成了提供技术的一方,而雷诺则只负责“挂牌”。
双方表示,合作将体现吉利控股集团对旗下整车架构的开放战略,同时也将加速雷诺集团“Renaulution计划”在上述两个市场落地。
车型方面,双方将基于吉利控股集团先进的平台技术联合研发雷诺品牌混合动力车型。同时,雷诺表示,将利用在品牌策略、内容和渠道、生态服务开发以及优化用户旅程方面的优势,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南都记者了解到,吉利目前正在布局的混合动力平台,也是与其控股的沃尔沃汽车合作研发,双方在今年2月曾发布联合声明,称将成立合资公司,重点开发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内燃发动机,并扩大联合采购范围和规模,以降低成本。
除了中国市场,雷诺也意图借与吉利的合作,进一步开拓韩国市场,双方将基于节能平台CMA架构展开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韩国市场的车型。目前,包括沃尔沃、领克和吉利在内的多款车型,都出自CMA架构。
雷诺在韩国的布局主要依赖雷诺三星汽车,未来该车企将使用来自中国的造车架构。
雷诺、吉利各自打什么算盘?
去年,雷诺退出与东风雷诺的合资公司后,媒体中常见“雷诺退出中国”的说法,但事实不尽然。
理由是雷诺在华晨体系中依然有合资公司华晨雷诺金杯,并且依托东风与日产的合资公司易捷特,雷诺一直未放弃其电动乘用车计划,生产的雷诺e诺姊妹版车型甚至出口了欧洲,另外,雷诺与江铃控股同样在新能源车领域有所合作。
但在主流的乘用车市场,上述的合作缺乏存在感,雷诺依然不想放弃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于是,与“广交朋友”的吉利合作,并依托后者的平台进行车辆投产,有利于雷诺以较轻的模式重返中国主流乘用车市场。
雷诺品牌过去几年在华发展并不顺利,2017年,东风雷诺取得历史最佳销量成绩7.21万辆,但到了2019年,销量只剩下可怜的1.7万辆,2020年一季度只卖出新车672辆,二季度雷诺正式退出东风雷诺。因此,对于品牌影响力已经跌至谷底的雷诺而言,要重塑声誉并非易事。考虑到未来新车面世后,在技术平台相同的情况下,雷诺品牌在华的竞争力,实则不如吉利、领克等品牌。
今年1-7月,吉利汽车销量为72.96万辆,同比增长15%,作为目前国内产销排名第一的自主品牌,吉利进军全球的野心“路人皆知”。
“吉利为什么在全球投资并购那么多高水平的汽车企业?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技术协同。”今年7月,吉利星越L的上市发布会上,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罕见地为新车“站台”,他表示,用户购买的并非孤立的汽车产品,而是吉利体系化的服务及高科技能力的成果。
纵观吉利目前的汽车版图,吉利乘用车版图中,拥有吉利、领克、几何、宝腾四大品牌,沃尔沃汽车旗下则拥有沃尔沃、Polestar极星两大品牌,路特斯和极氪,则分别为高性能超跑品牌和新晋纯电动车品牌,此外,吉利还把触手伸向了移动出行、新能源车商务车等领域,以及与戴姆勒一起孵化新的smart品牌。
虽然品牌众多,但吉利在全球销量、营收规模、造车平台架构、动力系统布局等领域上,与欧美日韩的几个头部车企集团仍存在客观上的差距。
刚发布的2021《财富》世界五百强上,吉利控股排名239位,与全球第十大车企现代汽车相比,营收规模只有对方的约53.5%。为了扩大朋友圈,吉利目前几个造车架构都在加快对外开放,例如CMA架构和正在研发的混合动力架构,都将为雷诺所用,针对纯电动车SEA浩瀚架构,也将在与百度的合资公司上使用,甚至连贾跃亭创办的法拉第未来,都有吉利的投资身影。
就在吉利宣布牵手雷诺后,一则李书福的公开视频随即流传,他表示,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吉利汽车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
南都记者 钟键挺
编辑:李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