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缕玉衣、“万岁”瓦当……广州珍贵文物亮相国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8-09 18:47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协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将于8月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首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广州考古成果专题展。

展览共展出广州地区出土的秦汉时期精品文物332件(套),包括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43件、三级文物53件,另外还有广州地区近年出土的汉代金饼、陶胡人俑灯、珠串、汉代陶鸮形五联罐等尚未定级的精美文物。

WechatIMG2852.jpeg

展览现场

“南越国遗迹”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广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先民已经通过陆、海路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先民进行交流互动,并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百越文化。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建南海、桂林、象三郡,筑蕃禺城,岭南正式纳入秦帝国版图,蕃禺城也是广州建城之始。秦将赵佗建立南越国,实行“和辑百粤”政策,推动岭南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作为岭南中心的蕃禺,更是珍奇荟萃,成为大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九大“都会”之一。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多元文化并存,最后融入华夏文明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配合城市建设,广州拉开了大规模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序幕。秦汉考古是广州考古的重点工作。60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市区先后发现了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宮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及大量汉代臣民墓葬。

720x397_6110f86604309.jpg

丝缕玉衣——世界唯一

606x556_6110f86604a5b.jpg

“万岁”文字瓦当

其中南越文王墓是中国华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墓主身份最高的汉代彩绘石室墓,被称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考古五大发现之一;南越国宮署遗址内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汉代宫苑遗迹,被誉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木构水闸遗址,反映了汉代的高超水利技术。在同一城区内同时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王宫及御苑、王陵和水利工程等系列汉代遗存,这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由以上三处南越国考古遗存组成的“南越国遗迹”于2006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南越国宮署遗址、南越文王墓作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再次入选预备名单。

除此以外,约2000座秦汉时期臣民墓葬的发现,为复原研究秦汉时期蕃禺的都市风貌、风俗民情及岭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王宫、王陵、水闸和臣民墓葬,共同展示了秦汉时期广州(蕃禺)以至岭南地区的生动历史图景。

丝缕玉衣、“文帝行玺”金印等珍贵文物亮相

本展览从中华文明的塑造构建、基因传承、融汇交流等视角,在秦汉时期统一盛世的历史背景下重塑和展示岭南地区辉煌的古代历史文化。展览分“南域明珠”“四宇同光”“美食美器”和“丝路序章”四大部分。

其中“南域明珠”主要讲述秦拓南土、南越建国及帝国一统的历史进程。 “四宇同光”涵盖了汉、楚、越、胡等风格的器物。“美食美器”,可以感受到岭南地区极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内涵。“丝路序章”讲述了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开启了持续两千多年不断繁荣发展的悠久历史。

展览汇集广州三家单位的秦汉文物精品,其中不乏丝缕玉衣、“文帝行玺”金印、“华音宫”印文陶片等珍贵文物,通过丰富的出土文物反映出秦汉时期岭南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凸显了岭南社会多文化融合交流、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时代特征,展现了岭南地区极富特色的古代饮食生活和丰富多元的礼仪文化内涵,为观众展现广州这颗南域明珠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展览展至2021年11月9日。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编辑:许晓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