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每个区域的很多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未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高温、强降水、海洋热浪和部分区域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将增加。
上述结论来自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报告向人类发出“红色警报”。他说:“警钟震耳欲聋,证据无可辩驳——化石燃料燃烧和森林砍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正在扼杀我们的星球,数十亿人将面临直接风险。”
事实上,今年夏天全球多地已经出现了极端天气事件。
受连日极端高温天气影响,希腊全国出现多起火情。最危险的情况出现在雅典北部、埃维亚岛以及包括古奥林匹亚地区在内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已有数千民众被迫撤离。 新华社/路透
从6月下旬开始,北美西海岸连续出现新的高温纪录。美国波特兰的气温达到46.7℃,加拿大小镇利顿创下了49.6℃的全国最高气温纪录,反常的热浪导致数百人丧生。不久后,靠近北极圈的瑞典、芬兰、俄罗斯都出现罕见高温。
7月上旬,暴雨和洪水席卷西欧地区,破纪录的降水量让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受灾严重。几乎同时,中国河南也遭遇了“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
全球变暖趋势持续:海平面上升已无法逆转
IPCC的最新报告显示,自1850年至1900年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约1.1℃升温,预计未来2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达到或超过1.5℃升温。
与之呼应,世界气象组织在今年4月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显示,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
全球温度升高带来的直接后果包括:海平面上升、山地冰川消融退缩、北极海冰范围减少等。
20世纪90年代后,海洋变暖显著加速,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一组对比数据显示:1990~2020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增加速率是1958~1989年增暖速率的5.6倍。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从1901~1990年的1.4毫米/年,增加至1993~2020年的3.3毫米/年。
IPCC最新报告显示,即使2050年能够实现碳中和,到本世纪末,海平面仍将比1995年至2014年间高出62厘米。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
海平面上升已经给一些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带来挑战。几天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地基遭到严重侵蚀,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幢位于悬崖边的房子,整个坠入海中。
与此同时,全球山地冰川也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瑞士一家研究机构7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区2006年至2016年因冰川融化新增180个冰川湖。
正退化的新西兰福克斯冰川。这是4月19日拍摄的新西兰南岛西海岸福克斯冰川。 福克斯冰川是新西兰南岛南阿尔卑斯山山脉重要的冰川,是新西兰著名旅游胜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福克斯冰川过去十年大幅退化。 新华社记者 郭磊 摄
据媒体报道,今年6月到7月31日,靠近北极的格陵兰岛已经有1000亿吨冰川消失,其中,7月27日这一天,格陵兰岛融化的冰川达到85亿吨。
有数据预测,如果整个格陵兰岛冰盖全都融化了,全球海平面将因此上升大约6米到7米。届时,伦敦等大型城市将受到威胁,部分低洼的热带岛屿则可能被完全淹没。
8月4日,《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发布,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
从气温看,中国的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
同时,中国的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
1961~2020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
1961~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1991~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平均值(6.8)较1961~1990年平均值(4.3)增加了58%。
灾害链条:极端天气,物种灭绝,人类危机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次、强度以及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联合国在两年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有八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全球物种灭绝的平均速度也在加快。
而无论极端天气,或是物种灭绝,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人类社会。
在中国气象局8月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今年夏天全球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都是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直接体现。除具体原因外,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气候背景。
贾小龙表示,大量研究证实,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于变暖的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因此在降水条件有利时,也大大提高了发生极端强降水的风险。全球变暖对今年极端强降水过程的贡献比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全球变暖加大了极端强降水出现的概率已得到广泛认可。
据路透社报道,6月30日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通讯》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到本世纪末,产生强降雨的风暴在欧洲发生的频率可能会增加14倍。
此外,气候变化也改变了人类之外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
比如,冰川融化除了会加速海平面的上升,也会让极地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已有研究表明,本世纪末,北极熊和帝企鹅将走向灭绝。
《大灭绝时代》一书勾勒出这样的画面:当气候变暖,一些植物和动物不得不进行迁徙来适应变化,而人类改造过的世界里,到处是破碎的森林,林立的城市,四通八达的道路,生物的扩散和迁移受到阻碍。消失的动植物,从几百种到上千种,最终可能是数百万种,生物圈的构成在不断改变。
基于地球物种灭绝的数量和速度,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正在迎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越来越多物种灭绝后,人类将会怎样?斯坦福大学生态学家保罗·埃尔利希曾说:“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上阳村重阳坞,有一片334亩的“碳中和林”。7月20日,志愿者在“碳中和林”进行日常巡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已成共识
去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指出,2020年或将标志着人造物体质量超过活生物量的转折点。人类,已经成为塑造地球面貌的主导力量。
首次提出“人类世”这个概念的德国化学家保罗·克鲁岑,在论文《人类的地质特征》中列举了人类给地球带来的改变。
其中包括: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这颗星球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地表面貌;世界上主要河流中的大多数都已经建起了水坝或被分流;渔业捕捞了近海水域超过三分之一的主要生物资源等。
而最重要的是,人类已经改变了大气的组成。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两个世纪中提高了40%,另一种更为高效的温室气体甲烷的浓度则翻了不止一番。
人为碳排放量提高了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世界气象组织观测到,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2019年突破410ppm,达到过去80万年以来的新高。
几天前,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指出,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近百年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现有的科学研究比较清晰地表明了,高温热浪、强降水、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缩减、积雪消融都与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人发现经济扩张威胁到了环境状况,环境保护主义开始兴起。到21世纪,环保主义在全世界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已经成为地方、国家和全球各层面政治结构的合法的、制度化的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
1997年,《京都议定书》使得碳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后,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然而,与气候变化的速度相比,人类的行动显得有些低效。事实上,自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在增加。
在《大加速:1945年以来人类世的环境史》一书中,作者提到,一些旧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习俗和习惯、制度和政策,并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在各个层面,人们对人类世所做出的适应才刚刚开始。
环境史学家约翰.R.麦克尼尔曾说过,“人们可能对气候变化并不感兴趣,但气候变化却会对他们感兴趣。”从环保主义的发展史来看,能够强有力地推动人们不断重视环保问题的,正是灾难。
经历了这个“水深火热”的夏天,距英国格拉斯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已经不足100天。IPCC的这份报告将成为会上各国展开气候谈判的基础。
报告指出,如果“强有力和持续的”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可能会受到限制。而所有这些,可能需要二至三十年才能使全球气温稳定下来。
10多年前,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曾承诺在2020年之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后者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但是,当初的承诺至今并未兑现。
当地时间7月23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在20国集团(G20)环境和能源部长会议上说:“现在是时候兑现承诺了。如果当初的承诺在今天无法兑现,我们如何能指望各国为明天做出更雄心勃勃的气候承诺?”
南都见习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