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者​研讨传统戏剧前沿问题,倡议建立中国戏剧史料学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8-13 15:01

2021年7月31-8月1日,“新史料与新视野:中国传统戏剧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中文堂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采取线上及线下方式举行,海内外5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WechatIMG7505.jpeg

中山大学中文系是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重镇,由王季思、董每戡两位前辈学者创立的“中国戏曲研究团队”,经黄天骥、吴国钦、康保成等先生开拓,至今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完整传承了5代学人,在海内外戏曲学界享有盛誉。目前,该团队由黄仕忠、黎国韬担任学术带头人,近年先后设计并获得“全明戏曲编纂及明代戏曲文献研究”(首席专家黄天骥)、“海外藏珍稀中国戏曲俗曲文献汇萃与研究”(首席专家黄仕忠)、“中国早期戏剧史料辑录与研究”(首席专家黎国韬)等三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及一大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出版戏曲研究专著逾百种,其研究成果一直走在戏曲学界的最前沿。

本次会议旨在为海内外戏曲学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研讨平台,其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黎国韬教授主持。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黄天骥教授首先致辞,他深情回顾了中山大学中国戏曲研究团队的发展史,团队在坚持对戏曲文本的研究之外,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从文本到舞台,从宫廷到民间,从史料到理论,从国内到国外,从戏曲到民俗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康保成教授在致辞时表示,中山大学古代戏曲专业有一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学术队伍,中山大学中国戏曲研究团队也因此能一直成为国内外戏曲研究的重镇。他很高兴看到,这次的国际研讨会从筹备、策划到成功举办都是由黎国韬、陈志勇带领下的中生代、新生代学者担起重任,这说明中大戏曲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一直以来,中山大学中国戏曲研究团队对新史料、新视野和前沿问题的关注已经构成了一个自觉的传统,他们在坚持戏曲文本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不仅扎根在历史深处,也脚踏着现实大地,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戏曲学科的发展方向。中山大学对文科的要求是“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要“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他认为中山大学的戏曲学科已然达到这一高度,可以从中总结出戏曲研究的“中大学派”和“中大精神”。

本次会议规模盛大,参会学者数量众多,名家云集,共提交论文95篇,根据论文研究对象的时间和内容,大体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关于中国早期戏剧史的论文,涉及古剧、古乐、勾栏、村田乐、参军戏、早期南戏、仪式戏剧等问题;第二类,关于元明清戏曲史的论文,涉及戏曲作家、戏曲作品、戏曲理论、戏曲生态、散曲、曲艺等多个方面;第三类,关于花部及近现代戏曲的论文,涉及吹腔、京剧、粤剧、潮剧近代戏曲学派、戏曲现代性等一系列问题;第四类,其他论题的文章,涉及中外戏剧交流、戏曲故事源流、戏曲史观、戏曲史编纂、戏曲文献整理、戏曲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

为期3天的研讨会中,赵晓寰、容世诚、林鹤宜、陈芳、冈崎由美、吴国钦、姚小鸥、赵山林、张大新、董上德、黄仕忠、延保全、纪德君、李伟、程芸、谷曙光、郑劭荣、刘晓明、李舜华、陈志勇等20多位海内外著名戏曲学家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和论文评议;此外还举行了8场分组会议,70多位参会代表作了发言和论文评议。闭幕式由中山大学中文系陈志勇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教授致闭幕辞,中山大学中文系黎国韬教授作学术总结报告。

在报告中,黎国韬教授再次强调了“新史料”和“新视野”对于研究的重要性,并倡议建立“中国戏剧史料学”。他认为,中国戏剧史料学至少包括“戏剧文献学、戏剧文物与图像学、戏剧口述史料学”三个基本分支,是研究中国戏剧各种类型史料的源流、真伪、价值和利用方法的科学,也是中国传统戏剧研究中一门极为基础的、十分重要的辅助性学科;这个学科的建立,有助于为中国戏曲史研究提供相对完备的史料库和理论基础。

据介绍,紧扣着会议主题“新史料”与“新视野”这两个关键词,参会论文就中国戏曲史上多个方面的论题各抒己见,发现了一些新材料,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展现了当代戏曲学人新的学术视野。而会议的发起方中山大学“中国戏曲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为海内外戏曲学人搭建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学术平台,本次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正是这一目标的体现,它将为中国戏曲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钟永红

编辑:许晓蕾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