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籍中科院院士、化学家郭景坤逝世!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1-08-18 10:05

据中国科学院讣告,该院院士、广东新会籍著名化学家、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郭景坤,8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南都记者了解到,郭景坤致力于无机材料、特别是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通讯事业、航天航空事业等,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微信图片_20210818095221.jpg

郭景坤祖籍新会棠下(今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1933年11月21日生于上海。1950年高中毕业后,曾在保险公司工作,强烈的求知欲让他重新拿起了中学课本,1954年顺利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前身)工作。

微信图片_20210818095207.jpg

上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严东生(左一)、丁肇中(中)和郭景坤(右)共同进行样本检验。(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郭景坤在无机材料研究领域成果不断。上世纪60年代,他从事陶瓷与金属封接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通讯事业;上世纪70年代初,他投入了改善陶瓷脆性、提高强度的研究,研制出的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试验中经受住了高温、高速气流冲击、急冷急热的考验,最终成为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关键部件的制作材料,1981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此后,郭景坤又涉足陶瓷发动机、多相复合陶瓷、纳米陶瓷等领域,大力培养研究生,也曾担任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4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3年,70岁的郭景坤被确诊喉部鳞癌,当年9月接受了全喉切除手术,失去了自己的嗓音,此后又数十次化疗、放疗。为了调整自己的情绪,他在术后休养期间开始学习大提琴,在病房中撰写专著,总结自己在高温结构陶瓷研究方面的思路及发展。

晚年郭景坤自白:“科研工作中苦恼与欢乐并存,苦恼是绝对的,欢乐只能是‘昙花一现’,但为了这短暂的欢乐,我们却无怨无悔地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光不在强,有热则明。只要我的微弱的光能为国家再做点什么,能为家乡和祖先前的长明灯中添上一点油,吾愿足矣!”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逝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