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中山家长:支持同一起跑线,担心政策能否执行到位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中山
原创2021-08-27 18:31

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目前中山市有些镇街已经开展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行动。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双减”政策,机构、老师、家长、学生都在短时间经历了从现实到内心的巨大冲击,特别是孩子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曾经,不少家长在校外培训的“内卷”中身心俱疲,如今“双减”政策出台,他们心中的焦虑、压力能否随之化解?

微信图片_20210827104242.png

家长A: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要得到重视

“我是持支持态度的”,8月23日,中山市某准初一学生的家长曹女士接受了南都记者的采访。她向记者表示,“我支持(‘双减’政策)的前提就是大家都不补,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曹女士的孩子在今年暑假结束后即将进入初一年级。孩子在小学二年级时开始上单纯辅导学校课后作业的补班,但随着年级的增长,曹女士发现这种单纯的辅导课后作业的补班对孩子成绩提高收效甚微,因此在孩子四年级时,在同事的推荐下,她给孩子报了位于铁城小学附近的一家补班。

“刚开始的话呢,对我小孩的效果还是挺明显的。”曹女士表示,“可能是因为刚开始他的基础比较差吧,刚开始我们基本上都是倒数二三名的这种,所以我才送他去补班。短期的话呢,(成绩)倒是有一定的提升。”曹女士说,孩子参加的补班是按学期进行收费的,一个学期大概需要缴纳一万二的费用。“平均每个月差不多是3000多块钱吧,就是这么一个收费,其实对于我们这种普通的家庭来说,这种费用我们还是觉得蛮重的。”在“双减”政策影响下,家长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经济负担减小了。

曹女士的孩子在每周的周一到周五四点半放学后都要到补机构上课。补班会先给孩子进行当天作业辅导,再针对孩子白天上课时,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的重点进行讲解。“小孩也很累,他早上七点钟就起床,然后一直要到晚上的九点钟才能算是放学回来。”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曹女士认为不应该只注重孩子的学成绩。她认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要得到重视。

“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我觉得引导孩子形成正确价值观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更重要。”在说到孩子未来在初中阶段的学时,曹女士表示,如果孩子在进入初中之后适应学校教学的节奏,学成绩能在中等水平,都不会再考虑给他报课外辅导班。“因为课外班费用很大,孩子也很累,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嘛,我们还是希望学校能把孩子(身心健康)这一块该抓的都抓好了,那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此外,曹女士告诉记者,她了解到孩子将要去的西区中学在放学以后,老师会给学生进行作业辅导,“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如果以后全都没有补机构了,没有这种校外的课外辅导,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都不花这一笔钱去给孩子辅导了,就看孩子自己在学校学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个挺好的。”  QA05_QA05_0045@600_324.jpg

家长B:政策能否严格执行到位实现公平

卢先生的儿子开学就要上四年级,原来他也像很多家长一样,“不想唯成绩论,只想给他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自从儿子进入三年级,“我的想法开始慢慢改变”。

卢先生说,孩子的学成绩稳定在班级中等水平。但是按照这个水平发展,进入初中以后,“可能连普通高中都上不了,更谈不上考大学”。卢先生夫妻二人都毕业于重点大学,在他们的预期里,让儿子考上大学是一个基本要求,“不是说希望他未来多么优秀,但现在社会,有一张文凭是入职的敲门砖”。卢先生说,自己没有职业歧视,对于普工、技工都很尊重,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无论从工作环境还是工作强度,甚至社会地位上,目前这些职业都不算太好。“没有说几个家长主动给孩子选这条路,只能说没办法,是被动的”。卢先生认为,如果社会整体的人才观念有根本改变,人才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那么家长在面临升学时才会更加淡定。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开始担忧,到底要不要给他进行校外补课?”卢先生说,班上已经有同学在补数学、英语等学科。儿子目前英语最好,甚至能拿满分。但是如果真的要补,他还面临三个问题。“现在的培训机构林林总总,到底去哪里补合适孩子?夫妻两人都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谁来负责接送?一学期补一门课程少则两三千,多的话要六七千,几年算下来又是好几万,到底值不值得?”在这些问题间徘徊的时候,今年国家的“双减”政策正式出台。

这让卢先生稍微放松一些,“按照现在的政策,大家在校外培训的时间都少了,避免家长拼时间,拼金钱,孩子也没那么辛苦”,但他同时担心的是,政策能不能严格执行到位,会不会有少数家长花大价钱仍然在想办法补,“那样还是会有潜在的不公平”。“从内心来讲,我也不想‘鸡娃’,从学校毕业那么久,我开始重新思考,有没有一条路,既能让孩子有一个精彩的童年,又让他高效地学?” 

QA05_QA05_0044@600_398.jpg

家长C:大多数家长应该接受孩子的平凡 

对于国家出台“双减”政策,郑先生是大力支持的。“我的孩子马上读5年级,成绩目前还不错,但是我以后肯定不会给他报课外培训班”,郑先生斩钉截铁地说,“我不相信成绩是靠课外补提升上来的”。

提到当前的课外培训,郑先生认为更多是一场资本游戏,“铺天盖地的广告,一分钟的宣传片介绍一个神奇的计算方法,让你觉得这样就能轻松学好数学”,郑先生说,在这样的氛围下,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加入培训大军。“当课外培训变成大多数家长的选择,变成身边的常态,这到底正常吗?是不是资金在制造焦虑来绑架家长?”

关于孩子的学,郑先生一直坚持一个想法:要有好的学惯,比如课前复、上课思考、课后练,“如果上课都没听懂老师在说什么,单靠课后培训,那基本效果不会太好”。郑先生认为,很多家长之所以不能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想方设法给孩子加压,有一些隐藏的普遍心态。比如自己学历不太好,希望子女能争气;自己看手机玩电脑,想让别人帮孩子抓紧时间看书;不管孩子的基础如何,家长尽量提供物质保障,舍得花钱让他多学,“这像一条免责声明,我尽力了,以后发展如何不能再怨父母”。

郑先生认为,大多数的父母,应该接受子女的普通、平凡,“即便孩子考不上985、211,又如何呢?只要能自食其力就是成功的”。现在课外时间,郑先生经常带着孩子骑车、踢球、DIY改造飞机,到现在已经换了4部自行车,每个月骑行150公里。改造的飞机经常挂到树上,掉进水里,为此郑先生还专门买了一双中筒靴。“就是陪他多体验,疯玩”,郑先生说,在各种体验中,如果能发现孩子的一技之长是最好的,“只有用自己的优势跟别人pk,才可能崭露头角。”

策划:李平

统筹:王卫 朱林

采写:南都记者 吕婧 玉晓 刘贤沛 王卫 实习生 周楠 林彦燊 洪铃雅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实生 陈思阳


微信图片_20210827103522.jpg

编辑:侯玉晓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新政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