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大白牙,一辆小宝马。口腔经济正在酝酿出千亿的黄金赛道。近期,网传宁波医保局会谈进口牙供应商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放眼当下,医用耗材产品正在经历集采的考验,目前未纳入医保的种植牙是否也要面临集采冲击?
一颗牙近万元 贵在哪里?
据网传文件,早前宁波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征求<关于进一步明确医保历年账户支付种植牙项目的方案>意见的通知》,向各区县(市)医疗保障局及各地辖区内综合医疗的口腔科和口腔医疗机构(包括民营)征求意见。
消息一出,引发市场猜想,认为这是种植牙将进入集采的信号。一直以来,种植牙作为一个避开集采的黄金赛道,被投资者长期看好。如今集采信号释放,市场一阵恐慌。
对此,奥一新闻记者采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医疗中心主任赖仁发,他表示,口腔行业耗材暂时未有纳入医保的先例。“目前市面上种植一颗牙的价格在一万元左右,如此高价的原因在于种植用牙的材料都是用高精尖设备生产制造而来。”教授认为,种植用牙的技术壁垒较高,除了材料,还体现在设计、表面处理等方面。在他看来,种植牙本身成本的高昂就不具备进入医保的条件,而对于集采而言,则主要是针对医保费用影响较大的耗材。
种植牙有多贵?记者了解到,种牙是将人工牙根植入缺牙部位的牙床内,当牙根与牙床长牢后,再在牙根上接一颗逼真的瓷牙,这样,种好的人工牙既牢固又美观,并且结实耐用。目前市面上一颗种植牙的价格普遍在6000-20000元之间不等,有牙科医师透露,最贵的种植体甚至高达8万元一颗。以此推算,如果种全口牙,确实相当于嘴含一辆“高配版”宝马。
种植牙贵在哪里?赖仁发教授透露,植牙的费用包括多个部分,如:硬件设备成本、种植材料成本、种植医生技术以及其他成本。这其中,“种植体”是费用大头。“这款形似‘螺丝钉’的纯钛种植体,就需要大几千元的费用。”
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单颗牙价格高企主要原因在于海外技术依赖严重,国产替代率低。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的耗材也不计其数:车针、器械盘、排龈线排龈器、电刀、托盘、印模材、粘接剂等。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属于消耗品,这些消耗品国内供应商较少,选择余地有限。
据平安证劵研究所报告,种植体占种植牙总费用的40%,诊疗手术费、修复材料、牙冠、基台分占:25%、16%、12%、7%。其中种植体占3000-12000元、种植基台1500元,牙冠(烤瓷牙300-1000元,全瓷牙1000-2500元),修复材料1000-3000元,手术费+麻醉费为3000-5000元。
此外,种植牙作为一款先进的修复牙齿手术,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医生具备多年临床经验。“即便是本科毕业三五年的牙科医生,都不一定能做好种植牙手术。”赖仁发教授认为,做种植牙手术的医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植牙后期的使用效果及使用寿命。因此专家治疗费用在种植牙总费用中的比例也会有所体现。
可见,种植体是种植牙的核心部分,种植体占成本的22%,基台占比10%,人工牙冠占比6%,剩下62%为诊疗费用。种植体只是很多口腔医疗器械设备耗材高利润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流通环节的加价,也有口腔治疗机构将运营成本和技术服务成本通过医疗器械的转嫁。
口腔耗材毛利率高 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口腔医疗市场成为快速成长的一片蓝海,具有利润高、投资回报高、回报周期短等特点,因此引来各路资本的追逐,其中种植牙业务更是领涨口腔行业。
口腔龙头企业通策医疗的快速成长,正是口腔行业高速发展的缩影。在A股上市已经25年的通策医疗,主打口腔医疗服务,其盈利模式为公司下属各医院为每一个就诊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口腔等专科医疗服务,获取专科医疗服务收入。自2020年3月低位以来,通策医疗股价涨逾200%,市值一度超千亿。
记者梳理发现,通策医疗最近三年(2018-2020年)营业收入为15.46亿元、19.31亿元、20.87亿元,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3.18亿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为43.14%、45.93%、45.05%,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为46.75%。
具体到细分领域,种植、正畸、儿科及综合口腔项目是通策医疗的主要口腔服务业务。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这四个科室的业务相较于去年同期都在增长。2020 年公司儿科医疗服务 40,106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8.9%,正畸医疗服务 41,084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7.7%,种植医疗服务 31,914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7.4%,综合医疗服务 86,403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6.8%。
得益于植牙行业和相关设备耗材市场,医用耗材产品生产商——正海生物,在资本市场也有不俗的表现。核心产品为口腔修复膜、骨修复材料的正海生物,其毛利率连年高企。近年来其毛利率均超90%,与茅台不相上下。
Wind数据显示,2018-2020年正海生物的销售毛利率分别约93.08%、93.12%、92.23%。据正海生物2020年年报显示,当期公司口腔修复膜产品的毛利率为91.53%。
图源:正海生物2020年财报
据正海生物年报,2020年其营业收入为2.9亿元,其中口腔修复膜营收1.2亿元,骨材料修复营收2100万元。二者营收占总收入近50%。
这样的消费结果,离不开庞大的口腔疾病患病者基数。2019 年数据显示,城市中年人群种植牙的渗透率约为 20%,农村中年群体的渗透率约为 5%,而老年人群的整体渗透率仅为 0.1%。此外,2019 年中国种植牙数量为 312 万颗,同比增长 30.0%,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 44.2%。 据了解,每颗种植牙都需要一张口腔修复膜,和一份骨修复材料,可见口腔耗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企业:积极应对集采
据国家卫健委及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口腔医疗市场规模已达到了1035亿元,正式突破了千亿大关,复合增长率达到16.12%。高速增长的口腔经济蓝海,是否会因集采而放缓增长脚步?
赖仁发教授透露,随着越来越多资本与机构进驻口腔行业,目前行业里已有口腔医疗机构为了抢占市场而采取降价策略。
种植牙如果出现价格下降,放量明显,是否对相关企业产生冲击?对此,通策医疗方面表示,从种植牙业务的现状看,民营口腔医疗和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公立机构,在高端种植牙业务,通策医疗已经与公立医院形成差异化竞争;而在低价种植牙领域,通策医疗的竞争对手是其他民营口腔机构,主要因为当下市场价格非常低的种植医疗服务已经有很大的市场份额。通策医疗表示,目前看来公司牙科领域耗材比例较小,对整体价格影响有限,未来的业务开展,公司会依据综合牙齿位置、医疗难度、美学需求、医生职称等方面综合定价。
随着带量采购逐渐常态化,医疗耗材进入集采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医疗耗材相关企业,正海生物在回复投资者问询时表示,带量采购并非不可预期、不可控制,对企业来说也不是完全利空。“带量采购虽然会在短期内对企业的业绩有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会促进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加快行业集中化的进程。企业只有将产品做好,并积极地去应对政策的变化,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据了解,正海生物已经在紧密跟踪每一个区域的政策,并准备了多套应对方案,未来将会在带量采购的过程中予以积极应对,努力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医疗器械营销专家王强认为,种植牙确实存在高额利润空间。但目前仍属于自费项目,纳入医保的进程可能有所推后。“目前带量采购的重点仍放在普通医疗耗材上。”王强认为,种植牙一旦进行带量采购,价格降幅起码超过50%。
无疑,对种植牙进行医保报销,是提高渗透率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本土化产品的多元化普及,也会为种植牙价格下降提供广阔空间。解决“种牙贵”这一问题,仍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相关政策的持续优化。
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编辑:林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