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称阿富汗超三分之一公民吃不饱饭,专家详解阿粮食挑战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09-02 19:58

据联合国官网消息,当地时间9月1日,联合国驻阿富汗副特别代表兼人道主义协调员拉米兹·阿拉克巴罗夫警告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阿富汗的库存可能会在9月底耗尽。他报告称,超过一半的阿富汗五岁以下儿童严重营养不良,超过三分之一的公民吃不饱饭。为了保持目前的需求,至少需要2亿美元用于食品供应。

阿富汗危机_ 本月数百万人的粮食供应可能告罄  _ 联合国新闻.png

联合国官网发布阿富汗粮食危机的消息。

变局之下,阿富汗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粮食安全风险?塔利班能否解决国民吃饭问题?这又会给国际社会带来哪些挑战?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以下是梅新育的解读:

当地时间8月30日深夜,随着美国驻阿富汗首席外交官罗斯·威尔逊和美国陆军第82空降师、第18空降兵团指挥官克里斯·多纳休(Chris Donahue)少将先后登上C-17运输机飞离,延续20年的美国阿富汗战争结束;伴随着塔利班和阿富汗人庆祝外国军队全部撤离的狂欢,这个四五十年来几无宁日、数百年来历史充满政变战乱的国家进入了新的不确定时期。

在这个经济社会基本面决定了其粮食缺口痼疾在可预见未来没有解决希望、普通家庭70%开支用于食品的国家,在断绝了20年来赖以为生的外援之后,阿富汗新政权首当其冲的压力就是解决国民吃饭问题;而塔利班的胜利,又通过国际传播渠道酝酿着进一步间接加大阿富汗粮食压力的风险。

倘若解决不好,今年年末、明年年初阿富汗暴发大面积饥荒的风险不可低估。

一、阿富汗粮食供需基本面严重失衡

作为五分之四国土遍布崇山峻岭和海拔五千米以上冈峦起伏“台原”、平原仅五分之一、可耕地仅占国土12%的“高山和沙漠之国”,阿富汗在粮食自给方面严重先天不足。

在古代,这里依靠疾病流行和高频率战争勉强实现粮食供需平衡;一旦现代医药传入显著降低其死亡率,没过多久国内粮食生产就跟不上人口增长的压力,即使至今85%人口从事农牧业,也解决不了吃饭问题。

1946年,阿富汗农业歉收,导致历史上第一次进口粮食,国内物价暴涨,通货膨胀率高达30.5%,阿富汗日益依赖进口粮食的历史就此开启。

食之者众,生之者寡。从1950年到今天,阿富汗人口数量从1183万(估计数)膨胀至3220万(阿富汗中央统计局2020年人口数据),小麦、大麦、玉米、大米合计的粮食产量却在1976年达到458.4万吨的顶峰之后持续下滑,1987年一度滑落至127.9万吨的低谷,仅相当于1954年产量(267.7万吨)的48%,至塔利班兴起前夕的1993年也只有252万吨,其后停滞徘徊多年。

2001年美军打垮塔利班政权、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成立之后,阿富汗获得持续近20年相对安定的环境和超强力度的国际援助,阿富汗粮食产量明显回升,我国也是在此期间为阿富汗援建了帕尔旺水利修复工程。即便如此,其2018/19财年粮食产量也只有412.4万吨,相当于1976年产量顶峰的90%。

结果,阿富汗1954年人均粮食产量就达到了215公斤,1978年达到288公斤的顶峰,到塔利班崛起前夕的1993年下滑至142公斤。2001年塔利班政权垮台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统治期间,其婴儿死亡率降低约50个百分点,人口增长近乎翻番,导致其人均粮食产量进一步下滑至128公斤左右(根据2018/19财年粮食产量与2020年人口数据计算)。

尽管2019/20财年粮食产量猛增35%以上而达到558万吨,但人均粮食产量也不过173公斤,仅相当于1954年的八成。今年阿富汗遭遇大旱,粮食生产很不乐观。

正因为阿富汗粮食供需基本面如此糟糕,去年以来国际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粮价又大幅暴涨,所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今年最新报告将阿富汗列为粮食短缺最严重10个国家的“榜首”,超过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海地、尼日利亚、南苏丹、苏丹、叙利亚、委内瑞拉和也门,发布时间恰在8月中旬塔利班攻占喀布尔前夕。

二、政权更迭耽误阿富汗2021年农时

今年这场政权更迭的战争和混乱,又给正遭受大旱折磨的阿富汗粮食生产雪上加霜。因为阿富汗夏粮收割时令在6、7两月,秋粮收割时令视作物不同而从9月延续至11月上旬,拜登宣布全面撤军决定、引发阿富汗政权雪崩进程是在4月中旬,政权更迭战争和由此造成的大批民众逃亡正发生在夏粮收割时节;8、9月份政权更迭后能否马上消除混乱,克服外援撤离造成的农资短缺等问题,实现秋粮应收尽收,并完成冬播,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4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决定在9·11恐怖袭击事件20周年前从阿富汗全面撤军,宣称“是时候结束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了”,“留在阿富汗的原因变得越来越不清楚”,只有阿富汗人民才能重建自己的家园,“我们不能继续重复这个循环,延长我们在阿富汗的驻军期限或扩大规模,希望创造理想的撤离条件,期待有不一样的结果。”

几乎就在4月当月,塔利班就开始在阿富汗发动进攻。

到5月份,塔利班的攻势猛烈了许多,阿富汗开始出现较大规模居民逃难。

6、7两月,塔利班攻势快速升级,难民潮扩大至数十万人规模。

8月份,塔利班全面进攻主要城市,最终夺取喀布尔。

假设塔利班这回能够坐稳江山,这场政权更迭战乱可能导致阿富汗粮食减产几何?可以对比气候、水土条件比阿富汗优越得不可比的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全境均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河口三角洲平原,水土光热条件优越,1971年3—12月经独立战争而建国独立,独立后外部国际环境比塔利班好得多,无遭受国际主流市场制裁之虞。1969—1974年,孟加拉国粮食(小麦、大米合计)总产量依次为1810万吨、1682万吨、1501万吨、1525万吨、1795万吨和1704万吨,即1971年独立战争当年粮食比上年减产181万吨、10.8%,比1969年减产309万吨、17.1%。即使在战争结束之后,1974年其粮食产量仍比1969年低5.9%。直到1975年,其粮食产量方才超过1969年。

三、国际环境加重阿富汗粮食压力

面对粮食需求与国内粮食生产之间不断扩大的缺口,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在其统治的20年间主要依靠国际援助解决,而国际援助绝大多数又来自美欧西方国家

2002—2017年,国际社会承诺援助阿富汗1040.4亿美元,到位818.3亿美元,年均51.1亿美元;按实际支付援助款排行,前四大援助方均为西方国家:美国援助553亿美元,日本援助67亿美元,德国援助37.7亿美元,英国援助35.5亿美元,印度对阿富汗援助累计也约有30亿美元。

上述五国对阿富汗援助合计723.2亿美元,占此时期阿富汗实收援助总额的88%;其中西方四大国对阿富汗援助合计693.2亿美元,占此时期阿富汗实收援助总额的85%;经过这番“变天”,这部分援助在可预见未来无望恢复。

即使巴基斯坦和某些海湾国家可能提供部分援助,他们也绝无可能弥补美欧、印度援助断绝的全部缺口;如何解决粮食挑战,喀布尔新政权压力空前。

不仅如此,由于塔利班胜利在国际上引发强烈反响,中东各国社会反响尤为强烈;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很可能是间接加剧国际粮食市场压力和阿富汗未来的粮荒。因为中东国家粮食自给率普遍较低,格外依赖进口解决吃饭问题;同时政府普遍对居民基本口粮供应给予高额财政补贴,这种补贴又激励了居民对粮食的浪费,从而反过来加剧了粮食市场的供需缺口。

最典型者莫过于人口1亿、大量进口粮食的埃及。作为埃及人主食的大饼价格自1984年以来一直是每张0.05埃镑(约合人民币两分钱),一根香烟的价格能买20张大饼,实际生产成本则为0.60—0.65埃镑(约合人民币0.25—0.27元),大饼补贴通常要耗费埃及政府财政收入的15%—25%。

这一制度一方面保障了巨大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存需求,另一方面却因为其廉价而极大地刺激了浪费。政府补贴大饼制度实施近40年来,不仅每年被居民家庭当作垃圾丢到垃圾箱的大饼数以万吨计,而且农民以极低价格成车收购大饼用作牲畜饲料,由此每年浪费的大饼合计可达埃及小麦产量的一半。

埃及政府因这一制度不可持续而提出今年实施改革,提高大饼价格;如能落地,可望显著减少该国粮食浪费,从而缓解粮食供需缺口。但在塔利班胜利的强烈刺激鼓动之下,埃及政府此项改革引爆大规模社会动荡、进而迫使政府撤销改革的风险正在快速上升。考虑到其他许多中东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这一效应固化、扩大的粮食浪费与供需缺口是惊人的。

四、结束语:阿富汗潜在粮荒酝酿危机

回顾历史,1970—1971年,阿富汗遭受历史罕见大旱灾,农业产量连续两年锐减,牲畜被大批屠宰。1971年粮食产量比1969年减产18.0%,1972年粮食产量仍比1969年产量低2.3%。阿富汗物价飞涨,国民流离失所,国际社会提供了大量援助,但未能、也不可能制止其本已存在的经济政治危机进一步激化,终于在1973年7月17日爆发政变,由此开启了阿富汗政变频繁、政治动荡和武装暴动加剧、一步步走向外国干涉和全面战争的进程。

今天,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塔利班攻占喀布尔前夕发布的上述最新报告预测,年底全球将有80个国家的2.705亿人面临粮食短缺,43个国家的4100万人处于饥饿边缘;而在此前后,美国、巴西旱灾加剧,阿富汗国内粮食生产被政权更迭打乱……全球粮食供求关系进一步收紧。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富汗潜在粮荒最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呢?而这场粮荒一旦成为现实,又会在阿富汗社会引爆怎样的动荡呢?

编辑:程姝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