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龙华融媒发布
走街串巷来“找茬”,文明“顽疾”齐处理……用脚步丈量文明,用行动践行文明。在龙华区民治街道的12个社区里,出现了一个个“蓝马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社区环境长,杨斌是其中之一。
既是“环境长”,又是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民治街道分会长的杨斌最近有点忙,接连在几个社区参加“我为居民办实事”社区公共文明建设共参与联席会。“最近我们的队伍还新加入了几个居民,这是好现象,说明创文宣传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杨斌如是说。
如果你问居民,“环境长”是干什么的?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是:找茬。只要发现社区存在不文明现象和行为,“环境长”就会及时“喊停”。
社区公共文明“环境长”
社区公共文明“环境长”是一项创新举措。始于今年5月底龙华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启动的“学史力行·共建文明——三整治、三创新、六提升”行动。作为“三创新”之一,社区公共文明“环境长”旨在通过以文明众筹、文明共享,引导市民当文明创建主角为理念,以点带面带动社区工作人员、文促会会员、热心居民积极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
每周一次“找茬”社区不文明现象行动、一次“共建文明龙华”公共文明宣传行动、一次“公共文明建议你来讲”入户行动;每季度一次“我为居民办实事”社区公共文明建设共参与联席会、一次“优质公共文明服务”计划。五个一活动,让“环境长”从被动接受文明宣讲,到主动参与文明共建,成为社区创文工作中的“眼”和“耳”,去发现身边社区的创文“盲区”,去倾听更多居民的心声和建议。
杂物、垃圾乱堆放、非机动车乱停放、市容环境脏乱差……“发现、整改、回头看,我们希望能形成有效闭环,如果发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巡查就没有意义。”社区文明“环境长”行动实施3个多月以来,已开展六期巡查行动,发动文促会会员近500人次,到社区工作站、学校、农贸市场、商业大街等200多个公共文明点位进行专项巡查,发现创文问题580处。
“市容脏乱差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城中村中尤为突显,是反复性高发行为。”杨斌说,有些情况涉及多部门管理,容易出现衔接不上、执行难等困难。由于巡查内容多涉及居民的身边事,大家都非常关注。杨斌说,不少热心居民还添加了“环境长”的微信,只要发现不文明行为和现象,立即反映,且大部分问题都能得到快速有效处理。
另外,共参与联席会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与街道相关部门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真正打通了社区文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12个社区,12支“环境长”队伍,每支队伍3至5人,别看社区数量不多,但有些社区城中村就多达40个,走一圈下来,运动步数绝对少不了。
“大概一个社区需要两个小时吧。”杨斌经常走社区,他说遇到哪个社区“环境长”临时有事,不能开展巡查活动,他就会“顶上”。三个月以来,杨斌已经把12个社区,所有的城中村都走了个遍。
“没当环境长之前,大部分文促会会员对创文没有深刻的认识,做了环境长后,才发现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涉及到文明创建。”杨斌表示,从这三个月的活动开展情况来看,“环境长”们越来越熟悉点位测评要求,并能从这一份“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了自豪感。
“我们不仅能找出社区不文明现象,还能帮居民解决困扰的问题。”渐渐习惯街巷出现“蓝马甲”的社区居民,也开始受“环境长”的影响,产生成为一名“环境长”的想法,“现在已经招收了几名新会员,大家都很热情、积极。”杨斌介绍,不仅队伍人数有变化,“环境长”们的思维也有了转变。“最初是以带着工作身份去检查,如今是日常的自发行为。环境长的文明意识已经入脑入心了。”
龙华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文明民间“环境长”依托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平台资源,构建政府、社会组织、文明公益人士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一核多元的文明创建网络。通过该模式,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营造人人参与文明实践的良好氛围。“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形成良好激励和运行机制后,我们将复制模式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通过汇聚社区公共文明创建的庞大阵容,把文明实践的种子播撒到龙华的每一个角落。”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