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饼留住情怀,这家老字号饼店藏着公明人记忆中的老味道

南方都市报APP • 光明大件事
原创2021-09-10 21:21

公明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街镇,其中的饮食文化更是历史悠久。坐落在公明老街一隅,在两排骑楼式商铺建筑中,有一家看似不起眼,却传承着百年技艺的“老字号”饼店——新光饼家,在公明知名度颇高,深受当地居民欢迎,而新洸月饼制作技艺也于2020年正式列为光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0823dd54564e925851b29fa67d64c651cebf4ee7.jpeg

记者了解到,新光饼家创设于1988年,距今已有33年历史。当时从公明供销社茶楼学成归来的陈太林,成为了新洸月饼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并在公明墟开了如今这家新光饼铺。2007年,陈太林的儿子陈志成从父亲的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了新洸月饼第四代继承人。

bba1cd11728b47104b9e16dc2328d4f4fd032359.jpeg

“我一出生就在饼店,别人小时候玩泥沙,我就玩面粉,别人小时候丢沙包,我就丢面团,我就是在面粉堆、饼堆里长大的孩子。”陈志成向记者说道,2000年刚从大学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他一开始并不想回饼铺“接班”,但受到父亲的感染和从小的耳濡目染,2004年,陈志成决定回到新光饼铺当学徒,师从其父陈太林,继承了饼铺事业。

三十多年时光的淘洗中,“纯手工”是新光饼家每一代人矢志坚守的“传统”。“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不用机器批量生产呢?”陈志成说,此前有不少人这样问过父亲,但父亲始终坚持用“人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月饼,因为他觉得月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食,不仅要有好风味,更要有情怀加持,让大家在每一口新洸月饼中都能吃出公明人的“记忆”与“传承”。

ac4bd11373f08202bf64b1f0951dece4a9641b7e.jpeg

坚持手工传承是陈家人发扬事业的初心,但事业的做强做大自然离不开制饼师傅过硬的功力与经验。记者随同陈志成来到位于公明街道下村工业区新洸酒楼2楼的新洸月饼生产车间。未进其门,先闻其香,浓郁的饼香味扑面而来,丝丝甜味沁入心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生产车间内,几十名师傅在手工“流水线”上正干得“火热”,揉面、配馅、扯皮、包馅料、按压成型,流程清晰,衔接流畅。

据陈志成介绍,新洸月饼的制作工艺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时间跨度虽大但新洸月饼的制作工序、手工技艺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车间里的很多师傅也都是跟了他父亲30多年的老师傅,对制饼的力道、配馅的比例、蒸烤火候的掌握都十分精准,这也使得新洸月饼一直保持着最初的味道。

c83d70cf3bc79f3db6f1afeb6447da18708b29cc.jpeg

新光饼家的招牌是金华火腿月饼,亦入选了光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来为应对市场竞争,迎合时代发展,陈志成的父亲陈太林创新推出了酥皮冬蓉翅蛋黄月饼。“为了推出新口味月饼,爸爸那段时间就把自己泡在各大市场、采购中心,沉心琢磨可以用来做月饼的食材。”陈志成说,经过多次试验,陈太林发现用冬瓜制成冬蓉,与蛋黄一起入馅,最能碰撞出舌尖上的美味,这样制作出来的月饼,清香可口、酥脆爽滑、口感丰厚,令人百吃不腻,对广东的中秋天气最适合不过。

酥皮冬蓉翅蛋黄月饼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每年都有“揾翻来”的回头客想要“解解馋”,如今也成为了新光饼家的另一招牌,每年6月到9月销售旺季时,一天最多能卖出近10000个月饼。

“回头客”常有,和新光饼家一直秉持的经营理念分不开。“我跟爸爸说想转变经营方式,爸爸不容置否,认为做生意确实要因时而变,但是强调月饼的品质不能下滑,做人要实在不能总搞‘套路’,这样饼店才能继续传承下去。”陈志成接手生意后也一直没忘父亲的叮嘱,始终坚持原汁原味、货真价实,赢得了食客的好口碑。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始终坚持做一件事。获得光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新洸月饼,荣誉在身,却也倍感责任在肩。谈及今后的发展规划,陈志成表示,店里很多员工都是老师傅虽说技艺精湛,但“衣钵”总得传承。为让传统技艺代代传承下去,之后想借助公明墟活化利用的契机,倾力打造“新洸月饼手工技艺体验馆”,向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讲述、教授传统月饼的制作工艺,让“老字号”继续发扬光大,让非物质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点亮万家灯火。

a8773912b31bb051c7565388e99ccdbd4bede014.jpeg

采写:南都记者 邱墨山 见习记者 欧阳彤欣 通讯员 彭翠玲

编辑:李晓慧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