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湾区新建高校:广东高等教育将由大走向强、由多走向精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09-14 17:27
大湾区大未来.jpeg

两个合作区提速发展,湾区建设驶入快车道!这个9月,大湾区新建高校又有新动向。

9月5日,深圳音乐学院(筹)举行2021年新生入学开学典礼;9月7日,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大学签署《深圳市人民政府 香港大学关于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暂定名);9月23日,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学期开学……

南都教育联盟统计、梳理了大湾区新建高校的年中进度,发现4所新高校已正式开学,4所湾区合办高校近期都有了新动向。

作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身处大湾区的广东9市为何还要如此积极办大学?随着湾区内新建高校不断增多,这将会对广东的经济、社会、产业等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广东建设教育强省,还可以在提“质”方面下哪些功夫?为此,南都记者专访广东高校的专家学者,做详细解析。

焦点一

广东兴办大学为哪般?

此前,据南都教育联盟不完全统计,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这两年时间内,在包括新建高校、新建大学校区、研究生院等情况下,超过30个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单位不断推进建设。广东兴办大学,同样深受广东高校专家学者的关注。

“大湾区内地9市积极创办大学,是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水平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袁薇佳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广东还存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待进一步推进实质性合作等问题。此外,大湾区内地9市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不平衡,高等教育仍无法充分满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袁.jpe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袁薇佳博士

广东工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蔡春林看来,广东需要全方位“补课”,从第一经济强省向第一教育强省迈进,一场高校大建设不可或缺。“在科技迭代速度极快的当下,需要注重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培养大湾区科创创新高端人才,以适应未来快速变化,助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提升整个中国的科技创新竞争力。”

“广东经济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仍处于由工业经济阶段向服务经济阶段转型的时期,区域内大多数城市面临由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区域内高校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撑。”袁薇佳表示,截至2020年12月底,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仅有11家,中外合作办学还应进一步依靠毗邻港澳等独特优势,吸引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

在今年出版的《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中就提到,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态势良好,集群效应初显;其中也特别提及,大湾区高等教育正持续深化合作。

“大湾区新的大学建设如火如荼,没有哪个区域像大湾区这样,在这么多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多所大学同时拔地而起。”该书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小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本地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提供了第一大优势;此外,内地高校与港澳高校合作虽然存在制度差异和协调成本,但对探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路径却也带来了互学互鉴的便利。

焦点二

湾区高等教育建设提速会带来哪些影响?

“在现有湾区中,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和佛山科技学院等可以发挥工科院校优势……。”此前蔡春林曾撰文,对发挥工科院校优势服务湾区建设提出过相关建议。

蔡春林.jpeg

广东工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蔡春林

那么,随着湾区内新建高校的增多,这将会对广东的高校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哪些影响?

“综合来讲,会优化广东高校的整体结构,提高‘校校合作’的机会与质量。”在蔡春林看来,还会对广东高校的格局产生由大走向强、由多走向精的影响,会对后疫情时代广东的经济、社会、产业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比如,在对接和服务于大湾区的经济、社会、科技和产业的战略发展布局上,新建合作办学高校可以提高市场和科技敏感度,提前布局创设前沿专业,在行业爆发之前培养对应的新型人才;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需要适当扭转,要注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也就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

袁薇佳也有类似的看法。她认为,如今大湾区采取自主建设以及合办大学“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带动广东省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热潮,既吸收借鉴港澳高校先进办学经验,又强化自主探索发展和经验积累,从而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给广东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注入强心剂,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袁薇佳告诉记者:“高校是科研创新的主阵地,持续用好用活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全面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能够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与纽约、洛杉矶、东京湾区相匹敌的国际湾区奠定坚实基础。”

焦点三

兴办大学的同时如何兼顾提“质”?

《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将致力于三个方面的发展,分别为转变人才和科研评价导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身处湾区的广东9市,除了可以在“量”上做文章,还可以在提“质”方面如何下手呢?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要处理政府部门监管和高校办学的二者关系,推进高教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刘小平指出,需要让学校充分享有办学自主权,依法行使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机构设置与人事管理、财产管理与使用等七个方面的自主权。

刘小平.pn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小平

同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要实行差异化建设和共同发展相结合。近些年来,广东高等教育实行“冲、补、强”提升计划,以及在每个地级市都建立本科院校,就是充分考虑了“教育公平”和高校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冲补强”提升计划之中的学校,同样也要这样考虑“教育公平”,在建设重点学科的同时,对同时在办的其他学科专业给予足够关注和扶持,这是对全体学生和相关教师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

此外,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还要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刘小平告诉记者:“发挥中外(境外)合作办学的积极作用,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高校优势互补,强化多领域交流合作,强化对科技和产业支撑,从而向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目标不断迈进。”

当然,高校提“质”的目的不外乎培养人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创新核心要素,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对此,蔡春林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优质工科院校的强有力支撑,尤其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工科院校,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在南粤大地上。工科院校未来的科研创新点主要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及结合自身优势,在“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走在学科前沿,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此外,还要使科研创新对接社会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中的信息传递、科技咨询等方面再上一个阶层。

焦点四

广东应如何推进大湾区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

在今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广东将用好用活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新建合作办学高校,是大湾区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的重要措施,但并非全部。刘小平就指出,下一步还应该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

“目前只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一家。希望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上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允许多种办学主体在大湾区同时存在,从而形成相互竞争而又协调合作的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大湾区国际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教育示范区。”刘小平说道。

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除了合作建设新校区方式,推动国际教育在地化发展之外,大湾区的其他高校积极促进教育国际化,拓展国际教育的形式和范围,提升国际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也很有必要;现在和将来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的高校大量招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成为各国学生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刘小平说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湾区的内地大学要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全面提升广东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统筹: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董晓妍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孙小鹏,董晓妍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大湾区智库专题
大湾区高校高速大发展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