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公立或民营的美术馆蓬勃发展,数量激增,形制与品味多元化,呼唤着“美术馆学”的学术春风更加强劲地吹拂。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9月,国内美术馆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新美术馆学》研究文辑(总第一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新美术馆学》研究文辑将引领美术馆学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并致力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新美术馆学》研究文辑由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广州美院于2019年成立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围绕美术馆的收藏、展览、公众服务和知识生产等传统功能,寻找和发掘“新”的研究领域和实践动向,进一步展开和深化“新美术馆学”的学术探讨。
“新美术馆学”的研究概念,由广州美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广州美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教授率先在学界提出。王璜生认为,在中国的文化现实中,美术馆研究起步较晚,也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但美术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促进着中国艺术生态的多元发展和国际性的交流与对话。中国的美术馆亟需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以应对来自于国际博物馆、美术馆学界的新发展与新挑战。
广州美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第一家专注于研究美术馆的学术机构,发动和组织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开展学术讨论并参与实验性展览的组织策划与实践。《新美术馆学》研究文辑是该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
《新美术馆学》第一辑由著名装帧设计师赵格和曹群设计,收入18篇文章,涵盖了新美术馆学提出的“观念-思辨”“空间-生产”“机构-制度”以及美术馆“在场-实践”等几个主要观察角度。
作为该书总编,新美术馆学研究倡导者王璜生为第一辑撰写了《“新美术馆学”的历史责任》一文,阐述了“新美术馆学”研究的愿景。何谓“新美术馆学”?其实并非与传统美术馆学研究脱节,而是传统研究的延续、推进和拓展。同时,“新”也意味着开放性,体现着跨学科和综合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新思维、新思路的包容与接纳,也强调和美术馆实践紧密结合。
这本《新美术馆学》文辑正反映了这样一些“新”的研究思想。包括借鉴研究思路的《博物馆批判:彼得·弗格与新博物馆学》,以及《道格拉斯·克林普的后现代艺术博物馆批评》等文章。同样具有全球视野但更聚焦中国实际问题的文章,还有《全球化之后的“策展性”在中国》,探讨当代艺术作品和展览在“国际”和“本土”边界上的模糊与区分;《记忆之场:权力分享的公众叙事与美术馆》,则涉及美术馆如何记录历史的核心问题。学者们各抒己见,形成弥足珍贵的思想激荡,显示新美术馆学研究未来可期。
《新美术馆学》第一辑目录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后续还将组织出版“新美术馆学研究丛书”“美术馆理论文丛”以及“美术馆展览精品系列丛书”,今年底还即将推出 “新美术馆学研究丛书”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建构与思辨:艺术博物馆陈列方法论研究》。
编辑: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