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建设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其中涉及到中医药发展上,《总体方案》提到,发展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着眼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优化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路径,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载体,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
南都记者留意到,《总体方案》所提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方案,对大湾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利好”。利于搭建中医药政策和技术研究、交流、传播平台,推动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国家药监局大力支持横琴新区建设,加强药品监管工作,推动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专家认为,《总体方案》除了促进澳门和大湾区内地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外,还有助于中医药产业“出海”。
澳门中医药产业将注入发展新能量
据南都记者了解,发展以中医药为主要类别的澳门品牌工业,是《总体方案》中提到的重要部分之一。围绕中医药这一类别,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澳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积极推动澳门本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作为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重要部署。一些澳门已上市的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内地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群众认可度,部分具有长期使用历史的外用中成药是岭南地区家庭常备良药。”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司(中药民族药监督管理司)中药民族药处处长于江泳介绍,由于澳门在中医药产业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受制于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中医药市场空间有限,缺乏推动中医药发展的资源优势。
目前,关于澳门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上市审批的各项改革举措,将有利于促进粤澳大湾区中药产业发展与融合,例如简化澳门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审批流程,支持澳门中成药企业开拓发展内地市场;帮助澳门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快速提升产能等;对澳门研制符合规定的新药实施优先审评审批,可以进一步激发澳门中药研发创新活力。
“对澳门本地的中药产业,政策推动下的粤澳中医药产业合作,将有利于澳门充分利用内地在中医药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支撑平台方面的优势。例如,可借助粤港澳中医药政策与技术研究中心,为增强澳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软实力提供智库支持;与大湾区内地药品检验机构及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提高澳门中药质量、安全性研究等等。”
据南都记者了解,《总体方案》政策涉及的澳门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事项(包括上市注册、上市后变更和再注册),是各界关注的部分。根据国家药监局方面介绍,澳门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由原来国家药监局审批,调整为委托广东省药品监督局对澳门特别行政区本地登记的企业持有,并在澳门批准上市使用五年以上的传统外用中成药进行注册审批。审批涉及的技术审评、注册检验、通用名称核准和现场核查等各环节,由原来国家药监局组织实施,调整为由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国家药监局方面认为,这一系列简化措施,可做到权责统一、职能清晰、服务高效,减少审批办件流转,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简化审批流程后,优化了审批环节设置,缩短了审评审批时间,提升了审批服务质量。
“总而言之,通过合作区政策的推动,会更加有利于促进澳门中成药品牌培育,为澳门中医药产业进一步注入新能量,激发澳门中药创新研发活力,并全面带动产业链发展。”于江泳说。
大湾区内地将夯实岭南中医药核心地位
虽然《总体方案》是对澳门中医药产业提供改革促进措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湾区内地在与澳门共同发展中医药产业时,将进一步夯实岭南中医药核心地位。
据南都记者了解,粤港澳大湾区自古以来就是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区。不管是青蒿素抗疟药物的发现,还是饮凉茶、喝靓汤、吃药膳等蕴含中医药元素的生活习俗,中医药早已深深扎根于大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中。
当然,在促进大湾区中医药建设上,广东方面也有相应的布局。
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广东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例如此前在澳门设立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大湾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今年6月,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上签署了《粤澳中医药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今年8月,广东正式启动大湾区内地城市公立医疗机构招聘港澳中医师试点,和简化港澳已上市的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流程等工作。
“下一步,粤港澳三地将围绕打造中医药医疗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和国际化高地这‘五大高地’持续发力。”徐庆锋向南都记者表示,例如打造医疗高地上,以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引领,打造国际中医医疗先行区;又如在产业高地建设上,将探索粤港澳三地中医药标准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人员、产品、标准、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与联通,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打造中医药科技孵化器。
中医药“出海”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中医药“出海”有望继续提速。
据南都记者了解,近年来中医药走向海外是中医药界重点探索的焦点,不过中医药要与全球接轨,需要运用创新技术与方法,讲清楚中药药效成分和药理机制,用客观的科学证据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因此,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对于发挥澳门地缘优势和自由港政策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加快中医药产品推广、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于江泳介绍,大湾区内地中医药产业可借助澳门,与葡语系国家之间搭建的贸易服务关系,推动内地中医药与葡语系国家传统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内地中医药产品的国际注册,扩大中医药产业的海外市场。
“通过合作区汇聚粤澳有特色的中医药产品,探索建立中成药国际注册及研究开发平台,加强中药国际标准合作研究,将有利于共同推动中医药国际交流,从葡语系国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把合作区建设成为展示中医药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全人类健康。”于江泳说。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推进中医药出海方面,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方面已进行探索。例如2011年在横琴设立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目前已成为大湾区中医药“出海”的重要窗口之一。
徐庆锋介绍,在中医药“出海”的探索中,该产业园初步搭建了连接东盟、非洲、欧盟的商贸对接模式和合作网络;同时以澳门为窗口、莫桑比克为试点,创新了“以医带药”的国际化推广模式,并开始在佛得角及周边国家复制推广;另外,产业园打造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资源整合平台,先后在澳门、泰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地举办了11场国际专业论坛和商贸对接活动,提供了国际化的中医药信息分享、资源对接、交流合作的平台和专业化服务。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下一步需要以‘以医带药’‘以药促医’的方式实现‘走出去’,推动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徐庆锋表示,下一步中医药“走出去”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布局,第一是在澳门设立中医药海外出版中心,编制葡语系国家中医药教材;第二是依托产业园区“国际青年中医生交流基地”向海外医疗机构输送中医药人才,为国际中医药人才来内地提供实习交流的机会;第三是持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启动传统医药在欧盟和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或地区的中药产品注册,助推成熟的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葡语系国家进行注册。
业界已在横琴提前布局
南都记者留意到,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方案出台前,包括广东本土的医疗界和产业界已在横琴进行布局,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中医药产业打下基础。
在中医医疗研究方面,由广东省中医院牵头、2018年挂牌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在横琴与澳门大学及澳门科技大学进行合作,搭建开放共享中医药免疫研究平台,据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介绍,目前该创新中心已成功取得授权专利2个、联合发表SCI论文23篇。“在创新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粤港澳三方专家互聘机制,2019年,我们(广东省中医院)与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进行三方教授互聘”。
在产业端上,上述提到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蓬勃发展。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产业园注册企业210家,其中通过产业园平台培育的澳门企业50家,占注册企业的23.8%。企业经营范围涉及中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服务领域,已逐渐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氛围。
除此之外,广东本土中医药企业也提前“站”上合作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风口。例如广药集团,在2020年1月设立澳门总部,并将板蓝根和复方板蓝根科研成果产业化落户澳门;另一家广东本土企业香雪制药,该公司与澳门大学签约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创新转化中心”和“中药创新关键技术国家工程中心”。
另外,南都记者还留意到,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建设方案》出台后,9月10日,“粤港澳中药联盟”在横琴正式成立。该联盟成立后,将致力于推进粤港澳三地中药材、中成药、天然药物标准互认与产品互通体系构建,推动大湾区港澳制造中成药、天然药物进入内地市场,推动大湾区内地中药材、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
出品 南都健康联盟
统筹 王道斌 游曼妮
采写 南都记者 杨丽云 吴斌 贝贝
编辑: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