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讲述中秋奇妙游“最深奥的节目”:最大的困难是彻底想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1-09-21 00:41

9月19日晚,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与观众见面,精彩段落花式“刷屏”。其中由民乐演奏家吴彤,武术世界冠军马建超、张振兴联袂出演的创意节目《和》,还产生了多个广为传颂的金句,如“华夏勇武,不为勇武,只为天下太平”“不兴不义,但寸土不让”等。业内人士也不吝赞辞,称其为《中秋奇妙游》“最深奥的节目”。

节目播出当晚,南都记者独家专访了《和》的幕后主创崔鹏科。2019年,他曾为国家重大文艺活动“亚洲嘉年华”编导了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歌舞《青春亚洲》;今年的央视春晚上,张艺兴《画卷》等3个流行歌舞节目也由其打造。崔鹏科说,这一次接到家乡电视台的创作邀请,“从未帮河南做过任何节目”的他感到义不容辞,因此和团队推掉了同期其他工作,参与了《中秋奇妙游》开场情境表演《秋月稷》、器乐节目《豫见》、创意太极《和》等节目的编创。

在1个小时的通话中,崔鹏科向南都记者详了《和》的完整创作意图,也回忆了在深山雨幕中堪称“惊险”的拍摄故事。他感慨说,这次创作经历对自己十几年的从业经历而言,都是“质的进步”:“以后如果我再做‘中国风’的节目,我肯定会让它在不失潮流和视觉冲击感的同时,更有文化底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深层的体悟。”

1954489758.jpg

崔鹏科。

“和”的奥义

南都记者注意到,目前流传广泛的《中秋奇妙游》“精华剪辑”中,大多只截取了《和》的武术及器乐表演部分。实际上,要完整理解这个节目的意涵,还要从“武打篇章”之前的“网剧”开始。这段设定在公元1570年(明隆庆四年)中秋节,发生在“戚继光”与“正一先生”之间的对话,正是“华夏勇武,不为勇武,只为天下太平”等在节目直播时就被网友自发截屏、转载的“金句”的出处。

崔鹏科向南都记者回忆,今年7月底接到河南卫视的创作邀约之初,他们只想围绕去年刚刚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太极拳”,以及发源于河南温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做一个纯粹的武术节目,并在多个外景地中,顺理成章地选择了位于河南洛阳的“道家圣地”老君山。传说中,这里是老子(道教称“太上老君”)的归隐修炼之所,因此称为“道源”;山中云雾缭绕,颇有天地交融之感,崔鹏科认为正适合表现太极精髓。

而在构思阶段,他又恰好听到民乐演奏家吴彤讲解“笙的四种精神”。据后者论,笙这件具有3000年历史的中国簧管乐器,与老子《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它是呼和吸均可以发声,人在演奏时,一呼一吸就好似一阴一阳。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和”字,亦是取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崔鹏科听后如获至宝,很快邀请了吴彤一起创作。经过团队的新一轮头脑风暴,又将同样体现“天地之道”、以黑白征阴阳的围棋融入进来,形成了《和》武术表演部分的基本格局。

999744431.jpg

民乐演奏家吴彤。

为了融入整个《中秋奇妙游》的“网剧+网综”呈现形式,崔鹏科等节目主创又与专业编剧团队多次切磋,完成了唐代少女“唐晓月”受月神之托穿越至明代的中秋节,帮助名将戚继光解棋、破局的故事线,从“阴阳相生”的“和”,延展到了“止战维和”。

崔鹏科看来,这两层含义之间,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即万事万物都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发展,孕育出新的事物。回到剧情中的原话就是:“以平衡之心,为和而生。”

深山“问道”

如今回忆《和》的创作过程,崔鹏科告诉南都记者,最大的困难是“彻底想通”,然后一切工作才能着手。而在确定了整套方案之后,实景拍摄又面临着诸多限制。

“我低估了在老君山拍摄的难度。”崔鹏科说道。《中秋奇妙游》10个节目的拍摄周期大约仅有半个月,而他自己身兼数职,带队赴洛阳拍《和》的空十分有限。不巧的是,那段时间大风、大雨、大雾,给本就紧凑的外拍制造了更大的挑战。

1179354690.jpg


“当时我每天早上5点起来,天微微亮就开始坐缆车,然后徒步爬山,摄制组的老师们还要扛着设备;爬到山顶的时候,我都觉得‘半条命都没了’,累到怀疑人生;每天拍到晚上7点多,天就黑了,就拍不了了,一帮人又要徒步下山。那真是深山老林,没有路灯,又是大雨、大雾,我们只能打开手机的手电筒,照着自己脚下的那块地方,摸着黑下去。就这样连续爬上爬下3天。”

片场最惊险的一幕,出现在《和》正片的第一个武术镜头。根据设计,身穿白衣的武术世界冠军马建超要在屋脊上做一个单腿穿梭、下蹲的动作,摄像机镜头从近景拉到云海翻腾的远景。然而拍摄前两日天气条件恶劣,第三天仍然下雨,风大到原本用来拍摄的无人机都飞不起来。可是摄制组已经没有时间再等待了,商议之后,马建超决定顶着风雨上阵。

1.jpg

武术世界冠军马建超在风雨中完成了高难度平衡。

“他是单脚站在古代那种带弧度的房檐上面,琉璃瓦还打滑,风吹得衣角、裤脚全都飞起来,每做一个动作,我都看得心惊胆战。后来马老师真就凭借多年的功底,在那上面完成了既定动作。”崔鹏科说。置身于深山浓雾之中,所有人都完成了一次“修行”。

须臾之间

对于从业十几年、操刀过无数大型舞台节目的崔鹏科来说,为什么编导《和》这个时长仅3分半钟的作品,重新激发了他的表达欲?他对南都记者答道,做这个节目让他和团队都改变了很多,一方面是超越了过去以棚内录制为主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是从对视觉化呈现的倚重转向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解析。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质的进步。

“做完了《和》之后,我再回头看我自己以前的所谓‘中国风’的作品,心情完全不一样了。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去做,我一定会比那时候做得好很多,不止一倍。因为以前更多的是一些既定的认知,比如说‘中国风’,乐器里面要有个笛子、有个古筝,舞台背景放几幅山水画,勾个轮廓,编舞上加几个古典舞的动作,可能就算是‘国潮’了,也就是说把中国风的元素跟现代潮流的东西做一个融合。”崔鹏科说道,“而这次的作品,就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必须要保证它的‘准确性’。”

最终面世的《和》,文化浓度极高,出现的每个元素都有意义,有“来处”。最显要的比如贯穿节目始终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和”,便源自太极拳之“内三合”;饰演戚继光的演员所吟诵的“封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确是这位民族英雄写下的自励诗句。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细节凝聚着匠心。譬如剧情中两人对弈的那盘棋局,其实是中国围棋历史上著名的“死局”,节目正是在惆怅、纠结的破局思索中展开。

1858175781.jpg

598346917.jpg

《和》中还原了中国古代围棋名局。

两位太极拳高手过招时,云海中若隐若现的光点特效,是在道教文化、乃至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及价值的“河图”、“洛书”。

338147973.jpg

1610560613.jpg

“河图”、“洛书”。

在节目编创过程中,很多主创都不禁被传统文化的精深、幽微深深吸引,崔鹏科把《道德经》从头到尾研读了一遍,又听吴彤讲了很多“笙”的道理,几度因为“信息量过载”而失眠。他越来越发觉,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正如“道”的阴阳相生、太极的刚柔并济、笙的一呼一吸、围棋的一黑一白那样,是正反两面相互依存。面对“死局”,弈者不应执迷争胜,或许最好的解局方式就是“放下”,然后重新开始

在《和》的尾声,当现代装扮的吴彤与古代的“自己”手谈之后,棋盘清空,而他在对局开始时敬予对手的一杯清茶仍冒着热气。

崔鹏科说,这个“开放式”的结局也映射了他的心境。是一场古今对话也好,体悟与思辨也罢,走出迷局之后,内心的豁然开朗只在“须臾之间”。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婧婧

资料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向雪妮,张亚莉

9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