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先风”少年!这群中学生骑出广州绿道1700公里地图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09-27 09:55

9月21日上午十点半,广州室外已接近30度高温。越秀区江月路的临江带状公园里,少有行人经过。

草地边的深灰色自行车道上,四个中学生骑着绿色的共享单车经过。每行驶一小段路程,他们就会停下,用手机拍下路面及周边的情况,一番讨论后,再将一路上收集的图文数据,整理到提前准备好的表格中。

IMG_3177.JPG

“绿道先风”团队成员合影。

他们是“绿道先风”的成员——这是一个本地中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调研团,以骑行的方式调研广州11个区绿道的建设使用状况。今年开始,这个团队的15位成员已经踏足广州绿道1700公里,约占广州绿道总长度的一半。回收市民调查问卷1189份,撰写调研报告79篇。

戳视频,看绿道调研现场

“没想过拿项目成果参加比赛,或者其他什么。”项目发起人,18岁的广州少年周彧非有自己的思考。“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增加市民对广州绿道的认识,最好也能为政府的绿道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吧。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也会有绿色骑行的需求,所以未来的绿道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周彧非说。

IMG_3181.JPG9月21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越秀区江月路的临江带状公园绿道调研。

1

幼年结缘,他画下这张广州绿道地图的起点

项目发起人周彧非与骑行结缘已久。

“这张是2014年,我们在重庆山路上拍的……这个是2017年,我们在芝加哥骑行的路上拍的……”周彧非的父亲周涛,打开手机,翻动着一本电子相册,父子骑行之路从岭南到山城,再到大洋彼岸。

1.png

2014年7月28日,周涛和儿子周彧非和另一位小伙伴,从广州出发骑行前往重庆。

小学毕业时,周涛和周彧非父子,历时22天,从广州到重庆,完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骑行之旅。初中毕业后,二人又前往美国,从芝加哥一路骑向华盛顿。“也是能有一些陪伴他成长的记忆吧。”今年儿子高中毕业,周涛原本计划前往欧洲延续骑行之旅,后因疫情原因,此前的计划暂时搁浅。

WX20210926-223856@2x.png

父亲周涛记录下儿子和朋友骑行去重庆的沿途画面。

“既然暂时不能出国,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走一走广州的绿道?”周彧非想起,之前和家人朋友出去玩,想在地图上搜索绿道的具体位置,但信息往往比较杂乱和缺乏。“我就在想,能不能自己做一份‘广州绿道地图’?把广州各条绿道的概况、站点、活动、天气状况、是否适合骑行等等,都标记在这份电子地图上。”

WX20210926-223946@2x.png

周彧非初中毕业后,父子二人和朋友前往美国,从芝加哥一路骑行去华盛顿。

周涛支持儿子的想法。“孩子应该自己去体验、去经历,想做什么就去做,但做了就要坚持下来。”在父亲的鼓励下,基于前两次长途骑行的经历,周彧非决定开始着手自己的广州绿道骑行计划。

2

和中山大学老师学调研,“一个人的调研团”有了新成员

他把这个项目叫做“绿道先风”,今年2月起,周彧非骑上单车,开始了广州绿道之旅。“刚开始真的没什么明确的调研方向,也没有非常具体的调研计划。”

IMG_3188.JPG

项目发起人、负责人周彧非。

周彧非说,最初统筹规划项目的只有他一个人,还不清楚绿道建设的规范,手头也没有广州绿道的清晰地图,人手和资料都有些不足。“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看论文,实地查看一些绿道现场,自己慢慢总结,来解决认识不够的问题。”

IMG_3192.JPG

9月21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越秀区江月路的临江带状公园绿道调研。

今年7月初,周彧非在网上查找广州绿道相关论文时,偶然找到一些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朱战强关于该课题研究论文。他随后联系上朱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骑行经历和目前对绿道的探索。

通过几次线上交流后,他决定上门拜访求教,“我和朱老师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见了面,朱老师很谦和也很客气,给我介绍了绿道的相关知识,并为我提供了一些广东绿道的资料。”

IMG_3353.jpg

团队完成的广州绿道调查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在后来的交往中,周彧非和团队伙伴,跟朱老师学习了不少调研绿道、撰写报告和论文的方法,还从朱老师那里获得了广州绿道地图等基础资料和国外先进绿道的相关资料。除此以外,他们也了解到了自己报告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方向。“这样一次偶然的结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周彧非记得,朱老师对他们的项目给出了不错的评价,“朱老师认为我们的绿道项目做了大量实际工作,调研扎实。”

随着绿道调研的开展,这个“一个人的调研团”也开始有了新成员加入。最初,周彧非把项目想法告诉几个身边的伙伴,大家很有兴趣,随即加入了他的团队。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如今,这个“一人团”已经成为了拥有15个成员的调研团。他们多是广州初、高中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因为同一个目的聚在一起。

IMG_3184.JPG

来自广东广雅中学的15岁成员吴思懿。

“感觉这是自己离公益比较近的一次。”来自广东广雅中学的15岁成员吴思懿觉得,这个项目最大的吸引力来自于可以为自己的城市做点贡献。这个女孩子喜欢拍照,也喜欢城市风景,在“绿道先风”的项目中,能和朋友们一起做喜欢的事,也让她感到很开心。

用最简单的方式,这群孩子走出家门,踩动轮胎,一步步填满了这张广州绿道骑行地图。

3

15位中学生的团队,踏过广州约1700公里的绿道

“番禺大道绿道维护不足,占道,破损,衔接不平整;黄埔长洲路绿道,与道路混行,没有专门绿道;南沙龙穴大道绿道,平整,标识清楚,偶尔有占道停车……”在“绿道先风”团队制作的绿道地图上,被标记好的路线和站点密密麻麻。在记录调研信息的表单中,每一栏都填满了数字或文字……这些数据和文字材料,几乎全部来自于他们骑行过的绿道和派发过的调查问卷。

为了不耽误学业,“绿道先风”所有的调研活动都在节假日开展。成员各自认领自己的调研“KPI”,分头、分区走访。“路程长的时候可能会从早上一直骑到晚上,短的话白天一下子就能跑完。”广州的夏天炎热漫长,骑行时需要全天待在户外,吴思懿承认这是一项很辛苦的活动,“但还是想坚持下去。”

IMG_3182.JPG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的14岁成员叶鑫滔。

走出家门,骑上单车,部分绿道的“特别设计”,让成员们印象深刻。团队的另一位成员、14岁的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学生叶鑫滔,负责增城区的绿道调研。“我就曾经遇见过,一条绿道从路中间撇进旁边村庄,结果从一户人家的祖屋门前经过,就在村子里绕来绕去……”

骑过的路长了,大家对绿道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叶鑫滔告诉记者,不同区域的绿道情况差异很大,“有的区域的绿道建设早,维护较少,或者可能经费不足,绿道会显得老旧一些,有的甚至只是在大道边画一小条线来勉强充当绿道。而城市中心或景区里的绿道,都建得特别好。”周彧非也向记者反馈,他们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有发现直接在公路上标注绿道的情况,如花都王子山路绿道“和机动车道完全混合,没有区分”。

从化流溪河两岸绿道3.jpg

从化流溪河两岸绿道,调研团成员拍摄。

周彧非也提到,他们的调研数据显示,现阶段调查到的99%的广州绿道途中都没有设置驿站,即没有专门给骑行者喝水、上洗手间等场所,“有些绿道沿途的绿化遮荫也可以再加强。”

番禺大道绿道2.jpg

番禺大道绿道,调研团成员拍摄。

截至目前,这个15位中学生的团队,已经踏过广州约1700公里的绿道,约占广州绿道总长度的一半;有效回收以“普通市民对绿道的认识情况”为主题的调查问卷1189份,撰写调研报告79篇。

4

“看,那里有绿道!”,自行运营“绿道先风”公众号

除实地调查走访外,“绿道先风”还有一个普及广州绿道知识的同名公众号,目前刚刚起步运营。

公众号现由来自广东广雅中学的15岁成员廖晨帆负责。这个刚上高一的女孩此前没有编写和运营公众号的经验,全凭着浏览和学习其他公众号,慢慢摸索出改进的方法,“比如版图、标题的设计,结尾提示读者点‘在看’,都是我想改进的地方。”

IMG_3187.JPG

来自广东广雅中学的15岁成员廖晨帆。

廖晨凡对公众号形象有明确的定位,“想做一个‘年轻、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她也坦言,目前公众号还只在小范围内推广,关注者以熟人偏多,计划先继续发布文章,收集读者的反馈,然后继续改进和推广公众号。

实地调研走访的时间长了,这群年轻人对广州的绿道也有了些特别的感情。吴思懿回忆,有次自己和廖晨帆做完调研,偶然路过晨帆家时,发现不远处竟有绿道穿过。“我当时就对她说,看,原来那里也有绿道!”

“在节假日出来调研,至少好过天天待在家里吹空调,上网冲浪啊。”周彧非笑着说。在他看来,调研加深了大家对广州的了解,锻炼了身体,还拉近和朋友间的距离,更能为自己的城市做些有益的事。

周彧非告诉记者,绿道地图初步完成后,他们计划每半年或一年更新一次数据。“坚持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看到我们的绿道地图,看到成果出现的那一刻,喜悦是不可否认的。”他转过身,面向自己的项目伙伴。“我们打算把这个项目一直做下去。”

IMG_3178.JPG

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统筹: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董晓妍

视频:南都记者孙小鹏

摄影:受访者供图

实习生:郭一蒨

编辑:董晓妍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