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陶冷月:180余件展品再现“近代画家革命巨子”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10-09 11:06

10月2日,由陶冷月之子陶为衍先生发起,中贸圣佳主办,圣佳艺术空间、圣佳书局承办的“光风霁月——陶冷月名号启用一百周年艺术特展”于圣佳艺术空间开幕。

IMG_4505.JPG

展厅现场

展览展出作品约180余件,其中书画作品九十余件,涵盖书画、油画等多种类别,以多种形式呈现。除陶冷月先生各个时期代表作之外,还有其与画坛巨匠徐悲鸿、黄宾虹等人的往来信函,更有民国政要蔡元培、于右任的多件手迹,弥足珍贵。

IMG_4506.JPG

中贸圣佳董事长刘亭女士致辞

开幕式现场,中贸圣佳董事长刘亭女士表示:“作为二十世纪早期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者之一,陶冷月先生开创的以月光山水为代表的‘新中国画’在画坛独树一帜,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引领潮流,被称为‘近代画家革命巨子’。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湮灭在时代的洪流中长达数十载,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他的作品才得以重新面世,并受到藏家的青睐。而随着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美术史研究的兴起,也将被尘封的陶冷月及其‘新中国画’重新归位。所谓‘光风霁月’当如是。”

呈现陶冷月卓越的艺术风貌

陶冷月(1895—1985),原名善镛,讳镛,字咏韶,更名冷月,号宏斋、柯梦道人、五柳后人、冷翁、不髯翁。近现代著名画家,以月光山水为代表的“新中国画”享誉画坛。曾任湖南长沙雅礼大学美术教授,后任国立暨南大学中国艺术学系主任等。作品参展中日联合书画展览会,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万国美术赛会,在苏、无锡、沪、宁、湘、汴、重庆等地举办个展二十余次。有“冷月画集”等五册付梓。

上个世纪,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出现过众多探索融汇中西的艺术家,他们之中,很多受过现代的西式教育,也拥有着非常扎实的传统学养,更为难得的,就是这些艺术家拥有着纯粹的内心、可贵的胆识,以期在艺术领域将传统中国绘画获得“改良”。陶冷月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非常著名的画家,他汲取宋元传统笔墨,同时融合透视、光影、明暗等西方绘画中的元素,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以中西融合的载体,来描述宣扬传统中国审美内核的“新中国画”,在探索和发扬中国绘画的道路上,硕果累累。

IMG_4507.JPG

展厅现场

IMG_4508.JPG

展厅现场

IMG_4509.JPG

展厅现场

此次展览共甄选书画作品九十余件,其中包含水墨与设色书画、油画、铅笔淡彩等多种类别,以立轴、对联、成扇、册页、手卷等形式呈现,均有丰富的出版和展览纪录。展出的摄影作品有五十余件之多,是第一次系统性地展出陶冷月摄影作品。此外还有名人信札十数通、善本14件、画册6本,以及画片、手杖、雕塑等实物,以期通过各品类艺术作品加上丰富的文献资料呈现陶冷月卓越的艺术风貌。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首次启用“冷月”名号落款的作品《端阳八景》也在本次展出之列,《金鱼六屏》等作品取“陶冷月”图案定制的花绫装裱。同时,观众还能通过黄宾虹、徐悲鸿、蔡元培等名人致冷月信函了解陶冷月在教育教学、精研艺术等方面的相关故事,更能从中看到几位好友间的真挚情谊。

IMG_4511.JPG

展厅现场

IMG_4512.JPG

展厅现场

IMG_4513.JPG

展厅现场

IMG_4514 2.JPG

展厅现场

《宏斋集印》为陶冷月所集名号印和闲章,收录吴让之、吴昌硕、陈巨来、邓大川、方介堪及冷月自制印章五百余方;《冷月画识》陶冷月自上世纪30年代初起,将自己创作的国画作品录于簿籍,所列“冷月画识编号”被多家拍卖公司引作证明;还有《冷月画屏》《冷月画册》等各种画册均为研究陶冷月艺术生平与成就的权威文献。

陶冷月与近现代中国画史

展览开幕当天,“陶冷月与近现代中国画史”学术研讨会在圣佳空间举行。蔡元培先生孙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蔡磊砢讲述了蔡元培和陶冷月两人相识相知的交往历史,也谈到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美学思想对美术界的影响。

IMG_4516.JPG

蔡元培先生孙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蔡磊砢

“陶冷月先生与我的祖父蔡元培先生相识于1920年秋。当年祖父受湖南省教育会邀请赴长沙演讲,正值陶先生执教雅礼大学。1917年祖父‘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对美术界产生深远影响。在长沙为期一周的演讲中,有七次的主题与美学、美育相关,演讲给陶先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蔡磊砢提到,1926年为即将出版的《冷月画集》(袖珍本),陶冷月拜访了刚刚从欧洲归来的蔡元培,请他为之题辞,并题写书名。蔡元培欣然应允。“祖父在题辞中对陶先生的画作进行了评价,‘陶冷月先生本长国画,继而练习西法,最后乃基凭国画而以欧法补充之。试作数十帧,一切布景取神,以至题词盖印悉用国画成式,惟于远近、平凸之别,光影、空气之变,则采用西法。町畦悉化,体势转遒,洵所谓取之左右逢其源者。’最后写了他的寄语和期望:‘他日见闻愈博,工力渐深,因而造成一新派,诚意中事。’”同时还题赠对联“尽美尽善武韶异,此心此理东西同”。

这个题辞对陶冷月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此次的展览中便展出了蔡元培手书《冷月画评》及蔡元培书订《陶冷月先生作画润格》。蔡磊砢说,“祖父一生中单独为画家书订润格,仅有陶先生一例。”

IMG_4515.JPG

蔡元培书订《陶冷月先生作画润格》 1926年

陶冷月曾说:““欲借西方光阴之长,以补我国之短”。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分析了陶冷月的月光山水对光影的运用。

IMG_4520.JPG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

她说:“他把光影遍布于山石、水面、云天。但是我们发现他的光影并不是西化的科学的固定光源的光,不是合于物理的写实的光,而是一种主观的意性的光,是根据画面的需要组织起来的光,是为了要画光而画光,并不是西画里面用来造型的光影语言。所以你看他的画看似写实但并不真实,从一定意义上讲挺抽,挺理性的。他跨越了眼中之物与物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进、不离不即,似物非物之中,而且看似画的是夜晚,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清冷的、渺远的一种境界,没有季节、没有时间的一种很永恒的境界。借用朱自清先生的词是他在创造一种‘朗照的心象’。

IMG_4519.JPG

湘江夜渔 1935年

在20世纪上半叶,陶冷月是少数在绘画与摄影两方面同时都有广泛实践,而且都有大成的艺术家。中国摄影杂志社副总编李波从摄影的角度谈到陶冷月先生的艺术成就。他表示,陶冷月的大量摄影作品拍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在中国流行的是“美术摄影”,这是“画意摄影”在当时的中国的代名词。以郎静山为代表的许多摄影家在用摄影对传统中国传统绘画的视觉形态进行性模拟,在摄影的画面上力图呈现朦胧、模糊的状态。

IMG_4521.JPG

中国摄影杂志社副总编李波

当时作为画家的陶冷月外出写生除了带笔,也带着相机,但他反对画照片。陶冷月曾说:“照照片画是画匠,看照片是回忆到当时出游的意境。”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从绘画的角度来看,他认为绘画虽然可以参照摄影,但是绘画应该有自身独立的视觉系统;从另摄影的角度来看,他没有把摄影作为绘画附庸,他的摄影基本上服从摄影的观看法则,不对照片做“手脚”使其具有“画意效果”。

李波认为,陶冷月的摄影有一种“硬朗的现实主义态度”,这让他的摄影在同时代摄影家中别出一格。“有意思的是,他的摄影又完全不同于西方。今天我们再仔细观看他的摄影作品,其中的中国趣味非常明显,他摄影观看的内里自觉服从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制。”

IMG_4522.JPG

苏州瑞光塔 1923年

IMG_4523.JPG

苏州瑞光塔 191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认为,此次的陶冷月画展展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关于他的学术研究较为全面的一个展览,甚至包括他的一些此前从未面世的摄影作品,非常难得。

IMG_4517.JPG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

朱万章指出,这样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非常有影响的,与主流文化圈有广泛交流的著名的画家,后来一直游离于美术史的视野之外。今天再来讨论陶冷月,更大程度上是要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美术史,应还他一个应有的地位。

IMG_4518.JPG

冷香夜月 1924年

“我们重新来看待这段历史,有很多这样的‘陶冷月们’,他们早年的艺术历程后来慢慢被遮蔽、慢慢被边缘化,今天讨论陶冷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朱万章说。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2日。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