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知目标》无一完全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10-10 21:49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在云南昆明召开。

本次COP15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

10月10日,COP15大会召开首场媒体通气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新闻官员刘思佳介绍,大会将总结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履约工作情况,推动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翻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

其中,“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在2022年4月25日至5月8日于昆明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审议和决定。

据了解,COP15第一阶段会议包括开幕式、闭幕式、部长级会议、生态文明论坛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生态文明论坛是COP15大会确定的8个平行活动中唯一在大会期间举办的活动。

微信图片_20211010212247.png


《爱知目标》没有一个完全实现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

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系统,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关系人类福祉。在COP15召开的首场媒体通气会上,《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大卫·库伯明确指出,目前全球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面临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

1993年12月2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成分。之后, 又针对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环境影响和遗传资源获取与公平惠益分享问题, 分别于1999年和2010年通过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和《名古屋议定书》。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已有196个缔约方, 是世界上各国最为广泛参与的联合国多边环境保护协定之一,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两个议定书的缔约方。

自生效以来, 《生物多样性公约》已召开了14次缔约方大会和1次特别大会, 通过了439项决定。其中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第10次缔约方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会不仅通过了《名古屋议定书》, 还通过了《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及《爱知目标》。

《爱知目标》分为5个战略目标和20个行动目标,是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然而10年过去,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远低于预期,《爱知目标》成绩单不如人意。2019年出版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在全球层面,《爱知目标》提出的20个目标没有一个完全实现, 仅有6个部分实现; 60个具体要素中, 只有7个实现, 38个有进展。

库伯表示,应当从过去的失败中学到教训。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需要精心设计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需要加强政府、社区、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需要有整体的规划和执行方法。需要定期、有效地检查国家活动,更重视执行工作,并向各国提供持续而有针对性的支持。

库伯还提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目标,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15%、物种灭绝率降低90%、物种濒危率下降一半、物种内基因多样性维持在90%等。

pic_966930

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白水江片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活动画面(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大熊猫不再濒危!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发生可喜变化

尽管《爱知目标》在全球层面整体进展有限,但从中国国家层面来看还是有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COP15新闻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宾在首场媒体通气会上表示,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在中国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

刘友宾介绍,作为大会的主席国,中国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政策法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不断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度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同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发生可喜变化。刘友宾介绍,近年来,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东北虎、雪豹、藏羚羊、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中国国宝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也从“濒危”降为“易危”等级。前段时间,就在COP15大会的举办地云南,一个野生亚洲象家族的浪漫旅行圈粉无数。

此前,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薛达元在期刊发表通讯表示,中国应该是世界上实施《爱知目标》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纵观中国过去10年的履约进展, 在实施《爱知目标》方面取得很大成效, 特别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对照《爱知目标》5个战略领域的20项目标, 中国除《名古屋议定书》尚未由国家专门立法真正实施(第16目标)、沿海与海洋保护面积未达10% (第11目标)外, 其他目标已经实现或大部分实现。

pic_965900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滇金丝猴。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从1996年的大约13群1000只至1500只、2016年调查的18个种群3000只,增加到目前的23个种群3300只以上。    新华社发

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生态文明论坛七大主题展开讨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大流行,更进一步凸显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和生态系统的退化会给人类自身福祉和生存带来严重后果。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为期两天的生态文明论坛将围绕“同舟共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的主题,设置7个主题论坛展开讨论,并在闭幕式上由与会全体代表联合发布“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倡议。

据了解,10月14日-15日举行的生态文明论坛分为开幕式、主题论坛和闭幕式3个环节。论坛邀请了各缔约方、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商业企业、媒体机构以及中国地方政府等共计1800余名代表,其中线下参会人员规模约1300人,线上参会约500人。

开幕式阶段,生态环境部还将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表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地见效,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实践样本。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将于10月11日发行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金银纪念币一套,包含3克圆形金币、15克圆形银币各一枚。同时,中国邮政将发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纪念邮票一套1枚。全套邮票面值1.20元,计划发行数量为700万套。


采写:南都记者 江英 蒋模婷 见习记者 宋凌燕 发自云南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专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广东在行动
聚焦COP15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