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南都讯 记者李榕 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社会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向民众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升社会心理健康水平?
10月10日晚,“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暨深圳心理卫生周宣传活动”在中心书城南区大台阶启动,同时还举行了“深圳市首届心理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颁奖仪式。
共收到730个各种形式的“科普作品”
今年8月,深圳市首届心理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正式启动。该赛事由深圳市卫健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共同举办。
大赛对科普作品有什么要求?参赛人员和机构可以通过文章、漫画、短视频、音频等方式参赛,内容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健康,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职场白领、工人等人群的心理健康,常见精神障碍、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防治经历等。
“科普达人”踊跃参赛。经过一个多月的征集,大赛共收到来自市内外机构及个人报送的科普作品730个。其中,文字类236个;平面类308个;音视频类186个。在紧张的初评后,共有287个科普作品进入复评和网络投票环节。其中,文字类86个;平面类123个;音视频类78个。
最后,经过评审,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荣获卓越贡献奖;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学校的《孩子期末考,家长要做好——期末考试后家长如何机智应对》荣获音视频类一等奖;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送给父母的心理支持科普手册》荣获平面类一等奖;深圳市康宁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爱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我叫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爱妻》荣获文字类一等奖。
全市94%的中小学设有“心理辅导室”
市民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怎么办?在家门口、学校和单位都能就近找到“心理医生”。
这是因为,深圳市于2019年6月28日启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项目”。随后,通过完善“市-区-街道-社区”立体化心理服务覆盖网络,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答卷”,成为“优等生”,获得国家专家组的“点赞”。
凭实力“出道”,心理健康专业人才、服务机构越来越多,服务能力越来越强。截至2021年9月,全市共有精神科床位1740张,平均13.0张/10万人;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精神/心理科门诊35家,设置率85.37%。区、街道心理服务中心(站)设置率100%,社区心理服务室设置率98%。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设置率81%,一类社康中心心理咨询室设置率100%。各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设置率94%,市、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设置率100%。
深圳将“精神科医师”列入紧缺岗位,硕士以上自主招聘,近3年引进100余人,全科医生转岗加注精神科270人。市、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配备多学科团队130余人。全市拥有精神卫生专职社工800余人,每50名患者配备1名社工,配置比例全国领先。专职心理教师和学生配置比1:1780,远高于国家要求的1:4000。各区组建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社会心理服务。
市、区各部门各出“奇招”,推出一批特色项目,包括市委党校机关干部“心灵花园”、深巴集团“心酬”幸福企业、市公安局警队心理训练与研究中心、光明区社区居民“V爱之家”、宝安区妇女儿童“馨和家园”和青少年“阳光成长”基地、南山区安全抑郁症“阳光心情”、福田区有温度的“心访之家”等,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为各区输送“新型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专才”
把“心理服务”送到市民身边。深圳市通过开展“安心学院(驿站)”专职人员业务培训,为各区输送“新型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专才”。
为了让市民能够就近享受到“高质量心理健康服务”,今年3月起,深圳市依托各级各类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一批“安心学院(驿站)”,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服务。这是深圳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
这些“安心学院(驿站)”直接服务社区居民,所以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为此,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深圳市卫健委联合主办“安心学院(驿站)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由深圳市康宁医院承办。
培训内容“接地气”,以“理论+见习+实操”的形式开展。学员们通过考核后就可以“上岗”,在各区的“安心学院(驿站)”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编辑:向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