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至11日,第五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京举行。为期三天的大会中,与会嘉宾围绕“网颂百年 文谱新篇”的主题,共话网络文学转型升级发展。在“网络文学+”创作论坛和走出去论坛上,众多学者和行业专家就精品创作、网文出海等议题展开讨论,为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时代是网文创新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作协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随着引导力度的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学传播的大流量日益转化为正能量,创作的主流化、精品化趋势更加明确。
10月9日下午,“网络文学+创作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与时代共振:聚焦主旋律,网络文学的精品创作”为主题,探讨在新时代下网络文学创作者如何锐意进取,推动主流化、精品化创作迈入新阶段。
北京作家协会秘书长王虓在会上表示,我国网络文学行业发展二十余年来,以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历久弥新。近年来,网络文学总体处在提质升级期。过去,网络文学题材集中在玄幻、穿越、重生,如今观照现实、记录时代,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
王虓认为,网络文学已告别“野蛮生长”状态,逐步迈入健康有序的主流化发展道路。“网络文学及其IP延伸产业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显,份额越来越大,这意味着网络文学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
阅文作家柳下挥发言
阅文作家柳下挥长期关注中国匠人的故事,希望用文字传承古老的国粹技艺。
柳下挥说:“我曾四处行走,走访采风,希望能找到新书的灵感创意,却一直苦无收获。直到我回家看望家里的长辈,我看见老家镇上兢兢业业的手艺人,他们有的是篾匠,有的是铁匠,有的是木匠,还有做包子的大嫂,他们手艺很好,为人朴实,不善与人沟通,只埋头于手头的活计。”
这些默默无闻的匠人,有的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变成了悄无声息消失的职业。“可是我却从小用着他们做的东西,吃着他们烹饪的美食,它们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和情感。”
柳下挥表示,当下的、现实的、民族的故事是最有共情的题材和方向,并呼吁创作者用网络文学丰富的想象力、有趣的特质、平易近人的载体,展现一部部寓教于乐的、打破次元壁的作品。他创作的《猎赝》再现了文物修复的精湛技艺,登上中国作协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0年度)”,成为现实题材的精品代表。
“我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确定了写书的方向,我希望作品里能展现那些沉默寡言的匠人。他们不善于述说,我替他们说。他们不善于讲故事,我的故事讲他们。不仅如此,我希望我们民族的文化:茶道、剑道、花艺、瓷器、书画等,能为更多人所知。”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霍艳发言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霍艳在会上提到,如果说过去网络文学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人们的精神走向,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它必须承担起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引领人们的精神风尚,参与到主流价值观的建构中来。
“如何与时代共振,就是要对时代进行正面的反映,前提是正确的认识时代发展,一个是要靠对于现实的细心观察,把现实的细节写活。二是靠勤于调查研究,不断拓展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三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典型人物,哪怕是一个小人物,也可以看到他在时代中的历练和成长。”
霍艳还提到,网络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野生性”。一方面有作者身份的业余性;另一方面是作者经验的独特性;此外,作者往往对文学仍保持着真挚的情感。
“我们发现很多网络文学作家并非专业从事文学工作,这反而为他们解绑了关于经典理论技巧的框架束缚。他们身处不同行业,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又深深热爱文学,因为文学曾经带领他们认识世界,塑造他们的三观,当业余和爱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大拓展了他们的写作的边界。”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也认为,“时代”是网络文学创新的根本的出发点。“大家都会强烈感受到,只有触摸到这个时代的共通情绪,只有触摸到这样一个文化共同体,大众文化共同体那样一种核心的欲望、情感、秘密、思想、精神,我们的作品才能抵达到读者,才能真正走到读者那里去。”
阅文作家七月新番(右二)参与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另一位阅文作者七月新番表示,当下网络文学创作者正在积极探索,整个创作生态进入良性循环,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故事性呈现相辅相成的局面,网文作家追求的是“雅俗共赏”。作为历史题材的优秀创作者,他的作品《秦吏》以扎实的创作功底为读者展现了瑰丽磅礴的先秦时代画卷,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
网文出海已成重要文化输出阵地
大会期间,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了《2020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报告显示,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正在逐年提升。
10月11日上午,“网络文学+走出去”论坛以“传扬中国好故事,探索出海文化新模式”为题,相关从业者与文化学者交流网文出海的新模式,为中国故事走向世界开拓新的思路。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野霏谈到,2020年网文出海有了长足发展,海外用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他指出,中国网络文学的输出方式从最初的由中国作者写作翻译出海,海外读者阅读,转变为海外本土作者创作,本土受众阅读,本土读者互动,形成了国际化写作的新现象。
“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国内热播翻译到海外。这两年有新的变化。一开始就把海外市场作为重要的目标客户精心策划和打造。充分体现了各国文学的交融互动,彼此借鉴,以作为网络文学载体的互联网基本精神相一致,传播区域也从东南亚恩、北美为核心地区向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非洲等全球各地扩展。”
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薛庆国发言
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薛庆国介绍了网络文学在阿拉伯的发展情况。阿拉伯第一篇网络小说,是2001年约旦作家写的《形单只影》,后来这个作家在网络文学界比较有名,他还办了自己的网站,经常发表自己的作品,据说网站上有10部长篇小说,后来也有别的阿拉伯作家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写作。
除了小说以外,诗歌也是阿拉伯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薛庆国说:“阿拉伯国家有数码诗歌、互动诗歌、Facebook诗歌,还有把多媒体音响、音乐、视频跟诗歌合在一起,在阿拉伯之间好像影响还挺大,如果要走向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接触度更大的诗歌也是我们作为网络文学走出去的题材之一。最近几年又出现了Facebook小说,Twitter小说、互联网论坛小说、手机小说。”
谈到中国文学向阿拉伯的输出,薛庆国表示,高水平感染人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传统文学作品或者网络文学作品,只要能够感染人,那就具有普世的吸引力。而向海外读者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传播方式需要更自然。
“中国好故事带给海外读者强烈的代入感,而代入感的基础是对人和文化的认同”,阅文集团旗下起点国际内容负责人孙丹青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质感赋予了中国作家对于人生百味细腻的感知力,海外读者通过中国网络文学作家笔下的人物,感受到兄友弟恭、尊师重道等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透过中国作家的笔触,网文出海作品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海外读者通过阅读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从而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据瞭望智库的报告,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最大的IP来源。中国网文出海近20年,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输出阵地。以起点国际为例,截至2021年6月,平台上线了约1700部中国网文翻译作品,向海外用户提供了超28万部原创作品,培育了近19万名海外作者。
从翻译出海到扶持海外原创,再到如今出版、动漫、影视、游戏等IP生态化出海矩阵,网络文学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产业出海模式。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