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表在两家有影响力的美国期刊分析认为,由于经济放缓和面临来自西方的压力,中国正在走向衰落。对此,英国作家、政治和国际关系分析师汤姆·福迪(Tom Fowdy)作出强有力的批驳:如果西方真的认为中国的崛起已经“见顶”,那就是一厢情愿,这是植根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恐惧的荒谬无稽之谈。
上周,迈克尔·贝克利(Michael Beckley)和哈尔·布兰兹(Hal Brands)两名美国政治学家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刊物《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崛起的终结——北京重塑世界的时间不多了”。两人随后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发表了一篇类似的文章,题为“中国是一个衰落的大国——这就是问题所在”。
他们在这两篇文章中的论点是什么?“中国经济正在放缓”,“西方对中国怀有敌意并予以回击,不利于其崛起”。这些因素“正在提高爆发战争的风险”。
然而,英国学者汤姆·福迪10月12日在“今日俄罗斯”网站撰文称,他并不认为中国崛起已经达到了顶峰。他首先发问:从什么时候起,反对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就意味着这个大国自动不再“崛起”了?这是一种离奇的论点。
在一个结构性的国际关系过程中可以看到,当一个大国崛起时,现状大国感到不安全,并寻求达到平衡,以保持平衡。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每一个“崛起大国”,无论最终成功与否,都会遭遇阻力。
福迪以英国为例指出,当它在都铎时代从中世纪国家过渡到现代殖民地国家时,经历了西班牙帝国的阻挠。西班牙的这种回击是否意味着当时的大英帝国终止了自己的崛起?显然没有。同样,因为大英帝国反对,并在1812年攻入华盛顿火烧白宫,美国的崛起难道在19世纪初就已“达到顶峰”?答案也是否定的。
当然,也有像拿破仑和奥斯曼帝国这样的崛起国家因抗衡而停滞不前的例子。但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它是一种历史的、宿命论的观点,并且根植于一种当代的意识形态偏见,即“中国一定会失败”。它还显示出另一个有缺陷的论点,即中国正在失败,因为“抗衡中国是一种责任”,这是西方主流媒体经常用来制造同意西方强硬反华政策的说法。它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待事件,而不一定是实际情况,而且缺乏任何历史的后见之明。正是这种后见之明暴露了一个逻辑谬误。
福迪指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地缘政治现实是,美国不会接受一个削弱其自1991年以来一直享有单极控制的竞争对手,美国认为其对世界的“和平控制”是不可避免的、合乎逻辑的,也是“世界最想要的状态”。因此,美国相应地试图妖魔化中国并招募盟友反对中国,然后利用中国对这一过程的报复作为进一步妖魔化它的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方主流媒体喜欢说,美国对中国的回击是因为香港问题或新疆问题等,但它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是如何传播的,也没有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美国总是会为崛起中的中国找到指责、攻击和妖魔化的原因。
回到前述文章的论断:中国已经“见顶”了吗?福迪再次批驳说,这是一厢情愿。中国的军事和科技能力在继续提升,没有迹象表明现在会达到峰值。美国海军现在正式承认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舰队。尽管电力和房地产引发了种种末日论调,但中国经济预计2021年仍将增长7%—8%,而且由于外国投资者没有被西方妖魔化所吓退,中国的出口继续以不断增长的水平增长。如果说中国的GDP预测略有下调,那么其他所有国家的GDP预测也是如此。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已经见顶的国家吗?
福迪说,归根结底,来自少数几个国家的反对并不等同于中国正在衰落或“见顶”。这些国家大多仍在寻求与中国建立经济联系。来自美国“专家”的这些错误结论揭示了华盛顿最大的恐惧,即全球力量平衡正在迅速改变,对它不利。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正寻求尽其所能遏制和挫败中国的崛起:它害怕失去对世界的霸权控制。
福迪最后指出,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中国走向衰落,而是在它走过的道路上一直在等待着它的结果。仅仅因为它没有按照西方意识形态偏好的方式发展就认为它失败了,这是愚蠢的。
那么,这场重要而又引人入胜的斗争将如何收场呢?福迪表示无可奉告,但他知道的是,中国的崛起还远未结束(很抱歉让所有那些美国纸上谈兵的分析人士失望了)。
南都记者 史明磊
编辑:史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