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黄海林 2018-2020年,惠州市投入约200亿元用于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三年将继续投入120亿元用于治水工程;截至9月底,全市210宗在建水利项目已完成投资31.9亿元;今年增加招募民间河长100名,1-3季度实施“河小青”志愿服务487场,参与志愿者达11874人次;到2025年建成碧道超210公里,全力打造惠州靓丽水生态名片。
10月22日上午,惠州新闻发布厅举行惠州市水利局专场新闻发布会,惠州市水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铁栋,惠州市水利局副局长毛新春,惠州市水利局三级调研员丁细德出席发布会,通报惠州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河湖治理保护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河湖长领治、社会共治”成为新常态
据毛新春等人介绍,惠州市从2017年起全面推行河长制,2018年起全面推行湖长制,把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来抓,主动作为、积极谋划、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推动惠州河湖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取得了积极成效,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
据统计,惠州全市共有大小河流923条(段)、湖泊7个、水库507座、山塘1469个,全市约1900名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河湖长积极巡河湖,主动担纲履职。
今年以来,各级河湖长带着“问题清单”巡查河湖超10万次,发现并解决河湖问题4423个,对各级河湖长责任河湖水质断面实行全覆盖、常态化监测,建立起以水质达标为核心的河湖长责任制,层层传导河湖水质保护压力。
全面建立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河湖警长体系,强化联合执法,合力打击河湖易发高发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强大震慑作用。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保护,去年评选并表彰惠州“最美志愿者河长”和“最美河湖卫士”各10名,今年增加招募民间河长100名,示范带动更多群众支持参与河湖治理保护。今年1-3季度实施“河小青”志愿服务487场,参与志愿者11874人次,提供服务时长2.5万多小时,营造了河湖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河湖治理保护取得初步成效
截至去年底,惠州市国、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今年1-8月,全市九大流域112条主要一级支流水质稳中有升,较上年劣Ⅴ类数量减少18条。
近年来,围绕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管理保护水域岸线和强化执法监管等七大河湖长制任务,惠州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方面,惠州通过强化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防控防治,持续推进河流干支流协同治理,全市河湖水质持续向好;在修复水生态方面,选取西枝江开展生态流量试点,保障河道生态基流;在保护水资源方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不被逾越;在保障水安全方面,将防洪减灾工程作为水利建设的最重要任务。
今年以来,惠州全市210宗在建水利项目已完成投资31.9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70.9%;白花河防洪排涝治理工程的新开分洪河道已基本贯通,白盆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总体进度的90%,27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动工,有力地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
目前,龙门县、惠城区荣获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惠阳区正在开展验收;实施了稔平半岛供水工程、观洞水库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等一系列供水工程建设,有效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市中心城区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县级城市达到50年一遇标准,主要乡镇(街道)达到20年一遇标准,基本形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在河湖执法方面,惠州生态环境部门出动执法人员3.5万人次,检查企业1.1万家次,立案382宗,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386份,处罚金额3086.6万元。市水利部门开展河湖巡查执法1035次,制止盗采河砂等违法行为30宗,罚款69.77万元。
建立常态化巡河湖机制
为及时发现并解决河湖水污染、水安全等问题,从今年8月起,惠州河长办组建专业巡查队伍,对全市河流湖泊实行常态化全覆盖巡查。
据介绍,第三方巡查队伍采用人工和无人机相结合的方式,按每年不少于7200公里的计划对全市河湖进行飞行检查,以河长责任河流和过往27条黑臭水体、传统直排七大水系2020年度劣V类河涌为重点,每年全覆盖、全河段巡查2次;其他河湖每年全覆盖巡查1次,每条(个)巡查原则上不少于2公里。
对于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巡查队伍每周整理形成交办单,由市河长办统一交办有关县(区)或职能部门限期处理,并要求至少由相应的镇级河湖长督促问题整改完成。
截至今年8月,专业巡查队伍共巡河湖26次、总长度959.2公里,发现问题139 宗,并及时交办相应责任单位整改,实行销号制度,整改情况记入河湖长个人履职情况。
投入7亿元建成逾70公里碧道
去年,惠州出台了《惠州市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明确以东江干流、西枝江、公庄河、增江、沙河、淡水河、潼湖水为主要载体,分近期、中期、中远期、远期4个阶段,逐步推进碧道建设,最终实现“一江碧惠城、三带融湾区、六脉通山海”的碧道建设总体空间格局,全面呈现惠州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去年以来,惠州共投入约7亿元建成碧道70.75公里。建成的碧道,有效增强河流水系连通性和流动性,保证了河道生态流量;大幅提升了碧道所在河段的防洪标准,如冷水坑河碧道、河桥水碧道、甲子河碧道等,防洪标准普遍从原来低于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经监测,碧道所在河段水质呈现改善趋势,景观与游憩系统更为健全,激发了碧道沿线区域的水经济和水文化活力,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
据介绍,接下来,惠州将按照省里建设万里碧道网的部署和要求,持续推动纳入项目库的碧道项目建设,到2025年建成碧道超210公里,全力打造惠州靓丽水生态名片,把碧道建设打造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好去处。
编辑:黄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