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桑田日暖》里面,王棵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乡村灵魂。你晚上读这个小说,如果你有乡村生活体验,里面的人物可能让你汗毛倒立。”著名作家张楚对王棵的长篇新作发自内心地赞赏。
“他小说里面的人物仿佛就是我们的亲戚,我们的邻居,他们既是让我们内心里有些厌弃的自私自利的小生产者,也是让我们心疼的真实的中国存在。”
10月24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单向空间联合主办的“每一个村庄都值得铭记——王棵《桑田日暖》新书发布会”在「单读」微信视频号直播,著名作家张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以及本书作者王棵与各界读者分享了《桑田日暖》的阅读感受,并就“每一个村庄都值得铭记”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桑田日暖》是中国当代作家王棵所著的长篇小说。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到了东海边的村庄何家园,这年秋天,醒兰一家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吃上了整碗的白米饭。日子蒸蒸日上,全家人齐心协力计划存钱盖新房,正在这时,噩耗传来,醒兰的丈夫凰桃和大儿子春锦意外亡故,只留下了醒兰和三个未成年的儿女秋锦、宝锦、珍锦支撑这个家。面对贫穷的压力、家庭破碎的伤口、旁人的冷嘲热讽,这一家四口承受着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但是,他们仍然倔强而坚定地生活着,不仅如此,还要活得体面,活得漂亮!
作者用精妙的语言编织出了一幅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地区农村生产生活的生动图景,行文如穿针引线,针脚细密,富有扎实的生活质地,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春回大地、新美如画的南方水乡。
王棵,男,1972年生于江苏南通,现居成都。曾从军20余载。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十月》等刊发表过中短篇小说50余篇,其中20余篇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刊选载。曾获《小说选刊》全国优秀小说奖、《十月》“新锐人物”奖、《滇池》文学奖、第六届四川省文学奖、第十一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海军“金锚文艺”一等奖。著有小说集《守礁关键词》、长篇小说《动女情史》等。
张楚跟王棵是同一个时代的人,都出生于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有过很长时间的乡村生活经验,只不过王棵在长江以南,张楚在黄河以北。
他认为,《桑田日暖》是一部非常好的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里面的人物非常逼真,这跟作者的艺术感受力和写作技术有关。“这部小说的结构非常巧妙,从头到尾25万字,王棵用了很多戏剧、影视的叙事技巧,让日常的乡村生活读起来既好看又耐人寻味。”张楚对王棵的创作很了解,他认为,王棵之前写《守礁关键词》时,语言有着非常跳跃的质感和痛感,而写《桑田日暖》,王棵在刻意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叙事,这种语言对乡村的氛围、基调是贴合的,是妥帖的。张楚多次表达对《桑田日暖》的喜爱:“我读完之后觉得意犹未尽,我特别希望王棵再写第二部、第三部。”
作为《桑田日暖》的编辑,胡晓舟坦言,描写乡村的长篇小说在我们的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传统,而《桑田日暖》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乡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关于本书的内容,胡晓舟非常同意张楚的观点:王棵写出了农村的灵魂。“比如醒兰这个人物,她身上蕴藏的前行的力量,乡村的真正灵魂深处的东西被这个人物给带到了大家的面前。”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价值并不在于写哪一段生活,因为文学是包罗万象的,题材是丰富的,在于你怎么写。
胡晓舟编辑完《桑田日暖》已有一段时间,但她觉得还能重新看。“我从哪个环节进入都能读下去,其实这就是成功小说的标志。”
王棵表示,在写《桑田日暖》的时候,在内容选取上他会认真推敲,尽量选择相对独特的、相对有地方特色的内容。所以,《桑田日暖》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情节,比如:跑班头、挑荠菜。“我比较注重故事的可读性,我会当成观众就坐在我前面,时时刻刻会在想:我写到这儿,观众读者能坚持读下去吗?还是读不耐烦了,看不下去了。”其实在动笔前,王棵就希望80年代写一部,90年代写一部,新世纪再写一部,所以他比较刻意地把这个小说放在80年代相对集中的时间段落,而他在写《桑田日暖》的时候已经在构思第二部怎么设置了。
此外,王棵也表示,这部小说与他本人的个性十分殊异。他本人性格是沉静的,但《桑田日暖》里有很多释放的东西。他动笔前常常要把自己调到“非常规状态”,写到某些地方还会痛哭失声。“这个小说在好多的情节段落里都会像音乐一样,突然起一个很重的鼓点,震撼人心。好多事件当中我会设置这样一个用现在的行话说很HIGH的情节点。”他表示,自己写作时带着丰沛的情感,也希望读者在阅读里体验到情绪的起伏。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