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突破历史极值的极端降雨袭击河南,“十年九旱”的山西遭遇“最强秋汛”,我国形成“南旱北涝”的异常气候现象,北方多地因此严重受灾。
10月27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并表示,“今年出现这些异常天气,就是在全球变暖基础上叠加拉尼娜所导致的。”由于“拉尼娜”的出现具有周期性,“明年很大概率上不太可能连续出现今年河南特大暴雨、山西等地罕见秋汛的局面,北方暖湿化气候格局尚难定论,但降水强度的增加是不争的事实,防汛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今年7月河南极端暴雨致灾严重。
“南旱北涝”气候异常
“今年我国南旱北涝几乎是同时在发生。”周兵向南都记者介绍,今年贵州、湖南等13个省(市、区)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中东部地区高温天气频发,出现9次高温天气过程,入秋以来南方高温天数多、持续时间长,“秋老虎明显”。
此外,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地区等地区域气象干旱阶段发展,高温少雨致使广西、湖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受灾甚至绝收。
直到10月,受台风“狮子山”“圆规”影响,海南、广东等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250至357毫米),“这两次台风,对缓解南方的干旱有很大的益处。”周兵表示。
而在降水方面,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和台湾等6省(市)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北方地区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降水集中性显著,华南多地降水量异常偏少,广东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
其中,今年7月河南暴雨极端性最为显著。周兵介绍,当时郑州国家观测站最大日降雨量达624.1毫米(20日8时至21日8时),接近该站年降雨量641毫米,相当于一天下了将近一年的雨。而郑州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
在9月27日至10月5日9天里,黄河中游出现三次编号洪水,10月上旬山西遭遇连续强降雨,多个气象观测站累计降水量超过同期历史极值。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也因此受灾,造成人员伤亡、文物损毁、农田被淹。
“北方总体上来讲,应对强降水的防灾减灾能力,跟南方尤其是沿海城市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周兵表示。
全球变暖叠加“拉尼娜”
今年为何一反常态出现“南旱北涝”?
周兵向南都记者解释,这与大气环流系统的持续异常、南中国海—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暖效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关。
周兵分析,“我国尤其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表面上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强,实质上是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组合式异常。”
这种环流系统配置热带印度洋水汽输送与西太平洋水汽输送。而到了9、10月份,南中国海—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冷,“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拉尼娜状态。”周兵表示,由此触发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加强,导致经圈环流下沉支加强。
此外,全球变暖也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水循环,使得大气不稳定性增强,降水效率提高,强降水更加显著。
“今年出现这些异常天气,就是在全球变暖基础上叠加拉尼娜所导致的。”周兵指出,“我国降水第一多是1964年,当年就是典型的拉尼娜年份。”
然而,“拉尼娜”的出现具有周期性,“一般周期是2至7年,平均周期是4年”,因此“明年很大概率上不太可能连续出现今年河南特大暴雨、山西等地罕见秋汛局面,北方暖湿化气候格局尚难定论。”周兵强调,“但降水强度的增加是不争的事实,防汛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据国家气候中心10月22日最新消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在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对此,周兵预测,“拉尼娜对我国的气候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可能秋冬季的时候气温相对偏冷,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是一个利好的信息。另外就是像华西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可能会出现秋汛。”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 实习生 巴鑫禹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科学家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