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在天河院区门诊楼前举行“世界卒中日”义诊活动,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副主任彭福华在接受采访时提醒公众,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预防从健康饮食做起,同时也要避免卒中早期送医不及时的常见误区。
10月29日,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在天河院区门诊楼前举行“世界卒中日”义诊活动。通讯员供图
饮食防卒中:早餐要有鸡蛋牛奶 冬天也要多喝水
脑卒中的发生与脑血管出问题有关,同时也是可防可控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今年我特别想讲一讲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包括饮食、运动、睡眠,”陆正齐说,他接诊过一个老年病例,已经是老年痴呆的状态,有高血压、糖尿病,早饭只吃稀饭和橄榄菜,不吃蛋和牛奶、蔬菜,实际上,很多老年人的饮食习惯都不够健康。
10月29日,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在义诊现场。通讯员供图
首先,陆正齐推荐大家增加对ω-3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对大脑血管有保护作用,一个途径是吃鱼类,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另一个途径是各类坚果,如南瓜子、葵花籽、核桃、杏仁等。
另外,他提醒,老人家的早餐要有鸡蛋和牛奶,饮食中要保证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推荐以鱼、蛋、禽类为主,猪、牛、羊这类红肉因为有饱和脂肪酸,推荐级别低一些。
增加蔬菜摄入,每天至少吃5种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呼吁吃含糖量低的水果、浆果,比如蓝莓、草莓,还有类似猕猴桃、番茄这类“一打开都是水”的水果;碳水化合物,要吃纤维素、氨基酸含量高的,比如小米、黑米就比稀饭、米饭、馒头营养价值高。
他还提到冬天饮水的问题,“老人家到冬天中风发病率高,跟喝水的量少有关系”,他建议老人家早上起来后,在运动前先喝一点温水或茶水,泡陈皮、茶叶、咖啡都可以。
运动方面,他建议老人要保持每周3至5次、每次30至50分钟运动。睡眠也要在晚上10点至10点半进入睡眠模式,晚上保持6至8小时的睡眠,中午最好有20至30分钟的午睡。
10月29日,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彭福华在义诊现场。通讯员供图
提醒:发现轻度卒中症状要尽快送医
“有些老人家在家里发现有中风了,就会吃一些中成药,我们倒不是说不能吃这个,但吃了药之后还是要尽快送医院,不能吃了药就等在家里”,谈到临床中常见的认识误区,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彭福华提醒大家,即使是轻度卒中,也要尽快送医治疗。
陆正齐也强调轻度卒中要及时送医,他遇到一个病例,老人家夜里3点起来上厕所时出现左侧肢体的一点麻木无力,但还能走,但老人夜里不想麻烦孩子,想熬到天亮,结果早上7点时想叫孩子已经拿不到手机了,自己从床上滚到地下,想开门也打不开,等到孩子下班回来,看门还关着,才发现老人还在房间里,已经中风了。
“这是一种进展性卒中,从轻度卒中变成重度卒中,这种类型大概占卒中的15~25%,所以,早期识别轻度卒中很关键,特别是这种夜间发生的进展性的轻度卒中”,陆正齐介绍,要识别卒中的中早期症状,可以根据“BE FAST口诀”。
“BE FAST口诀”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
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