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隆重开幕。
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开幕现场
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罗德岛艺术学院、帕森斯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多摩美术大学以及国内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26所顶级艺术院校的院校长、清华大学领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与各界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参加了开幕式以及院校长论坛,并在多平台实时直播盛况。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学”与“问”从来就是教育的两个核心要素,相辅相成。清华大学一直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新,鼓励与国内外友好院校深度合作,通过“发问”相互了解,通过“发问”建立友谊,通过“发问”精诚合作,让我们多样的世界更加精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向各位来宾详细介绍了本次大会的5个主要版块。他强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来重视对师生的国际化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可以在各位院校长、教授和同学的共同推动下,成为一个高层次、开放性、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赋能艺术教育在全球艺术生态中的发展。
随后,现场大屏幕播放了国内外26所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院校长发来的祝贺视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邀请线上及线下的各位嘉宾,藉此共同开启了“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帷幕。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主持
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开幕后,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长论坛随即隆重召开。院校长论坛分为上下午两个版块,分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方晓风主持。26位院校长分享了各自在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的深度思考。
作为顶层建构者,院校长们都十分关注后疫情时代艺术与设计教育可能会遇到的挑战与机遇,着眼于未来。疫情对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各院校设想新的教育模式,以建立更具弹性的教学结构。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平衡好未来与传统,虚拟与现实,科技与手工的关系,也是各位院校长深入探讨的问题。
论坛第一版块由清华美院杨冬江副院长主持
在论坛第一板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表示:“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和新冠疫情,正重塑人类生活方式,颠覆现有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 ,改变着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 。而设计,作为人类塑造自身环境的能力,始终蕴含伦理与责任。”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纳伦·巴菲尔德提出:“我们需要更努力地展示艺术和设计教育的价值与独特贡献,后疫情时代,我们不能再回到过去,我们必须创造未来。”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艺术是唤起人们生活热情、给予人们生活向往的火光。设计是应对各种社会危机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讨论交流全球艺术设计新的课题,建构面向未来新格局。”
帕森斯设计学院院长瑞秋·施莱博则表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技能将是应对疫情的核心。”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许奋谈道:“未来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应该融入科学的理论实践,打破学科壁垒,向理性、创新、充满人文关怀方向发展,不是数字娱乐的供给器,而是跨学科融合的平台和实验室。”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路易莎·科里纳指出:“学校打破了物理边界,不再是一系列的教育建筑或容器,而是一个多场景整合,在这里,课堂无处不在。”
论坛第二板块由清华美院方晓风副院长主持
在论坛第二板块,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指出:“设计管理的范畴因危机而被迫放大,今天我们会发现从国家层面的设计管理,全球比比皆是,这应该对我们整体的创作观有所触动。”
武藏野美术大学校长长泽忠德认为:“我们已经意识到困境中创造力的韧性,对于艺术与设计教育机构来说,让更多的人拥有创意思维,将这种教育推广到世界各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说:“何以变?因时而变;何为变?随事而治;何识变?乘势而进。”
罗德岛设计学院教务长肯特·克莱曼谈道:“后疫情时代,如何以更低的价格面向全球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如何充分地利用线上课程,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说:“艺术可以向内,但作为艺术的教育一定是向外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引诱出来,唤醒人的生命感和价值感。”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说:“我们要用传统文化与当下理念和创新思维结合起来,丰富我们已有的设计、展望未来前瞻的设计,弘扬华夏之美、展现中国气派,达到‘设计强国’。”
格拉斯哥美术学院院长彭妮·麦克白则表示:“数字技术是另一种工具,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如何为利用数字技术发明并且再创造,产生新的方法,处理好数字技术与物理实体的关系,是艺术与设计院校应该不断思考的。”
院校长论坛之后,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优秀作品展也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10月30日至10月31日,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国际艺术与设计学生论坛陆续召开,构筑多元文化沟通桥梁,在差异与共识中,探求艺术与设计的时代价值。
编辑:黄茜